苗酒的香气扑鼻,苗鼓的声音震天,苗歌的旋律悠扬。5月24日至26日,绥宁四月八姑娘节在苗族同胞的欢庆中隆重举行。作为我省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重要品牌之一,绥宁四月八姑娘节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活动期间,绥宁县共接待了12万余人次的游客,实现了旅游收入12951万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则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绥宁县一直致力于将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连续多年举办四月八姑娘节活动。这一本土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不仅为当地群众和游客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更走出了一条“以‘节’为媒、以‘文’兴旅”的发展之路。如今,“全域旅游·活力绥宁”的品牌形象愈发闪亮。
涵养生态,打造“神奇绿洲”,山水美不胜收。
5月25日,在绥宁县黄桑曲幽谷景区,广东珠海的游客林志权一家对这里的美景赞不绝口。他们一边游览,一边沉醉于美景之中。
绥宁拥有优越的气候、土壤、地形条件,以及经过千百年来祖先精心呵护的生态系统。这里是全国少有的原始生态保存良好、生物物种众多、生物链完整的“天然生物园和物种基因库”。1982年,绥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一块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
近年来,绥宁县秉持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章,擦亮“神奇绿洲”的金字招牌。
该县依托黄桑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打造了“乐安铺-寨市(黄桑)-县城-关峡”旅游黄金圈。黄桑生态旅游区和花园阁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了全域性游客接待服务中心。该县立足山水资源,优先开发县城、寨市、关峡等山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倾力打造精品示范生态乡镇、生态村。全县有2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8个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和69个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
同时,我们致力于培育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碳储量。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境内拥有23.5万亩原始次生林。其中包括全国面积最大的金丝楠木林、铁杉林群落和穗花杉林。这些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游客提供了理想的森林氧吧游、避暑度假游和休闲探险游的体验。
曾经偏僻的山坳里,寨市苗族侗族乡铁杉林村如今已成为一个热门旅游胜地。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景和清澈的水流,感受浓郁的乡愁氛围。村民黄七娇说:“过去种地时,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在家门口打工,全家一年能赚8万余元!”
绥宁县以其秀美的山水和优越的康养条件而闻名。为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民宿产业,该县鼓励开发特色高品质民宿,引导民宿集约式发展,并搭建“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运营框架。目前,该县共有4个民宿群、10家精品民宿、96家家庭旅馆、34家乡村客栈和23家艺术客栈。
厚植文化,民族风情更加醉人。
5月26日,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举办了“上堡古国”四月八姑娘节系列活动之“盛装出嫁”主题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游客们可以体验到拦门酒、哭嫁实景表演、角色扮演、变装和姑娘宴等沉浸式苗侗婚俗。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还增强了他们的体验感。
绥宁县居住着29个民族,包括汉、苗、侗、瑶、壮等。其中,以上堡侗寨和大团侗寨为代表的侗族文化、黄桑红苗为代表的坝那文化、讲平话为代表的关峡青衣苗文化等风情各异。
绥宁县致力于将文化融入旅游业,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利用并重。全面整理和挖掘具有浓郁民族和县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森林生态文化,大力开展活态展示。先后整理出版了《大团上堡文化遗产》《侗傩》《侗族森林生态文化》《绥宁民间故事》等资料和书籍;整理推出唱土地、逗春牛、闹牛锣等20多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体节目;精心打造四月八姑娘节、侗年、兄弟节等传统节日;指导上堡、大团、花园阁、铁杉林等村寨成立民俗表演队和芦笙队,挖掘展示濒危的坝那苗歌和坝那苗服。
为了扩大和提升绥宁旅游的知名度,该县成功争取到了18张“国”字号文化旅游名片,包括国家自然保护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国文化生态村。此外,绥宁县还持续投入资金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全县已有25个项目列入非遗名录。其中,绥宁四月八姑娘节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绥宁凭借四月八姑娘节这一独特魅力,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2022年,全县旅游业在克服疫情影响的同时,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183.5万人次,实现了旅游总收入19.79亿元。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