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耳穴,防病治病好帮手

小小耳穴,防病治病好帮手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耳朵的表面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和四肢躯干之间存在着相互沟通的部位,这就是耳穴。耳穴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耳朵的穴位来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我国,这种方法已经有超过二千年的历史。古代医书中早就有关于耳脉、耳朵与脏腑经络之间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利用耳朵进行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记载。《灵枢·五邪》中写道:“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灵枢·厥病》中提到:“耳聋无闻,取耳中。”唐代的《千金要方》中记载了通过刺激耳朵中的穴道来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疾病。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编辑:耳穴位于耳郭上的特定区域,其分布具有规律性。通常,与头脑和面部相关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处;与上肢相关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上;与躯体和下肢相关的耳穴则多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处。

耳朵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耳穴通过神经系统、经络、体液等多种途径与内脏和肢体在多个层次上联系起来。各脏腑组织在耳朵上都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当人体内脏或躯体出现疾病时,耳朵的特定部位会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和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者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或者对相应的脏腑进行调理。目前,耳穴的刺激方法主要有针刺、埋针、放血、贴压、磁疗和按摩等。

“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现代医家将耳穴诊断分为望诊、触诊及电测法。诊断方法包括耳郭视诊、耳穴触诊、耳穴电探测、压痛、耳穴染色、耳穴目光反射和耳穴示波等。通过观察耳郭穴位上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可以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其理论依据是中医的内外相关论。

耳穴疗法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如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此外,它也用于治疗炎性疾病和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等。对于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高血压、眩晕症、多汗症、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病等,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它还可用于治疗过敏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等。对于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耳穴疗法还具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对于以上这些疾病,耳穴疗法多为辅助治疗。因此,如果您患有上述疾病,建议在常规诊治的基础上配合或辅助耳穴疗法。

耳穴选穴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可以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在选穴时,需要了解耳穴的共性和特性,并选用精简的穴位。常用的取穴方法包括根据中医辨证、相应、经络学说、仿体、米式和特定取穴法,以及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取穴。此外,还有时间治疗法等。

耳穴的刺激方法有很多种,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压丸法是一种简易的疗法,它通过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来持续刺激穴位,且安全无痛,无不良反应。目前,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压丸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小米、绿豆、白芥子等。临床上多使用王不留行籽,因为它表面光滑且大小和硬度适中。应用时,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长宽各为0.6厘米大小的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并进行常规消毒。然后贴敷在选定的耳穴上,让患者感到局部有酸、麻、胀、痛或发热感。每次只贴单侧耳穴,两耳交替应用。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刺激强度可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症宜用强刺激法。

压丸法是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不良反应,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压丸所选材料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小米、绿豆、白芥子等。临床现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面光滑且大小和硬度适宜。应用时,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长宽各为0.6厘米大小的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常规消毒后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让患者感到局部有酸、麻、胀、痛或发热感。每次只贴单侧耳穴,两耳交替应用,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刺激强度以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症宜用强刺激法。

毫针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通过针刺耳穴来治疗疾病。患者通常采用坐位,针具通常为26~30号粗细的0.3~0.5寸长的不锈钢针。选定耳穴作为针刺点(包括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所测得的敏感点)后,需要对针刺前进行严格消毒。在进针时,医者需要左手拇食两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以便掌握针刺的深度和减轻疼痛。接着,右手拇食两指持针,采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进针均可。刺入深度应根据患者耳郭局部的厚薄灵活掌握,一般刺入皮肤2~3分,达软骨后毫针站立不摇晃为准。在刺入耳穴后,如果局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往往有即刻减轻感;如果局部无针感,则需要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强度和手法则需要综合考虑病情、体质、证型和耐受度等因素,留针时间一般约为15~30分钟,对于慢性病和疼痛性疾病则需要适当延长。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需要运针1次。最后,在出针时,需要将针垂直拔出,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避免出血。

埋针法是将皮内针埋入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能够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等作用。在进行埋针治疗时,患者需要将常规消毒后的耳部固定,然后医生用镊子夹住皮内针柄,将其轻轻刺入所选的耳穴。接着,使用胶布将皮内针固定。一般来说,埋针治疗应选择患侧耳郭,必要时也可以选择埋双耳。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每天自行按压3次,每次留针3~5日,5次为一个疗程。

进行耳穴疗法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

1

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由于耳朵暴露在外,表面凹凸不平,结构特殊,血液循环较差,容易感染。而且感染后容易扩散到软骨,严重时会导致软骨坏死、萎缩,造成耳朵畸形。因此,预防感染非常重要。在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有创面和炎症的部位禁止针刺。如果针刺后出现红肿和疼痛,应及时涂抹2.5%碘酒,以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2

耳朵上长了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都不适合用耳穴治疗。

3保持冷静。

对于扭伤和运动障碍的患者,在进针后,应该嘱咐他们适当活动患部,这样有助于提高疗效。

4岁

对于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应禁止使用耳针。孕妇在怀孕期间应谨慎使用,特别是在子宫、卵巢、内分泌、肾等穴位不宜使用。

5分钟的冥想

严重器质性病变、高度贫血者不宜用耳针

6.记录担忧,确定解决方案。

对于年长体弱、患有严重心脏病或高血压的人,在治疗前应适当休息,治疗时手法应轻柔,避免使用强刺激法,以免发生意外。

7类。

在进行耳针治疗时,应注意防止晕针的发生。一旦发生晕针,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夏秋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您订阅并投稿。

投稿邮箱:

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

010-65242081,欢迎您的来电。

欢迎您订阅我们的纸质版杂志,邮发代号为82-33。我们还为您准备了丰厚的礼品!

《保健医苑》是一本月刊,尺寸为大16开,每月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保健医苑》是一本由国家卫健委主管、北京医院主办、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协办的医学科普杂志。它创刊于2002年,内容涵盖医疗保健、疾病防治、健康养生、心理咨询、用药指导、医事分析、医护知识、秘诀采撷、时讯飞鸿、国际医讯和编读热线等各个方面。由一批长期从事医疗保健工作、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撰文,为广大读者提供多方位的健康指导和保健服务。

我们诚挚邀请广大医护人员和社会人士踊跃投稿,撰写医学科普文章、人生感悟和名人养生文章。来稿将不退还,请自备底稿。文稿不限文体和格式,力求通俗易懂、科学性强、普及性高、实用性强、新颖有趣。字数建议在2000字以内,文章勿一稿多投,否则本刊将拒绝支付稿费。

本期推送的图片均来自已购买的正版图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