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微信里回复了一个“OK”手势,男子成被告!@职场人,聊天表情包要慎用!

只因微信里回复了一个“OK”手势,男子成被告!@职场人,聊天表情包要慎用!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亲爱的,

你在聊天时是否会使用表情包呢?

没有表情包,我们还能不能愉快地聊天呢?

但您知道吗?

表情符号也可能被视为

“呈堂证供”

近日,深圳发生了一起事件。

#男子因微信回复OK手势表情而被起诉#。

登上微博热搜榜!

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

8915次。

在2022年1月22日,西法院发布一案例:郭超(化名),刘云(化名),刘伟(化名)和李静(化名)均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他们借用了刘伟的银行账户,并以刘伟的名义进行借款。刘伟并未参与借款事宜,也未获得借款。

由于借款人刘伟未能偿还相关欠款,郭超于2023年1月6日将刘伟(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及其父亲刘云起诉至法院,要求他们承担本金159118.4元和利息7907.88元的还款责任。

在审理过程中,刘云对原告郭超提出的其作为刘伟儿子,愿意作为担保人偿还刘伟向郭超借款的欠款。但是,刘云在两三天后没有履行其承诺,没有偿还其子刘伟向郭超的借款。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刘云对原告郭超提出的作为刘伟债务担保人的事实提出异议,并认为其回复“”微信表情手势是在两三天后,没有义务偿还其子刘伟向原告郭超借的欠款。

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即被告刘云与被告刘伟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在约定期限内偿还原告郭超相关借款。

表情符号成为了“呈堂证供”案件的焦点。

案件越来越多。

根据江苏高院发布的科普文章,通过检索裁判文书网,2018年至2021年期间,全国共有158起案件涉及表情符号作为证据,其中2018年8件、2019年23件、2020年66件、2021年61件,增长趋势明显。

由于表情符号的含义难以确定,且没有统一的标准,法院很难确定当事人的真实意图,从而增加了司法认定的难度。

例如,以下是一个案例——

在一起人格权纠纷案中,被告马某因与原告刘某发生矛盾,便通过微信向刘某某发送了多个“”的表情符号表达情绪。刘某认为该表情系人身威胁之意,于是诉至法院要求马某进行赔礼道歉。最终,双方在法院调解下达成和解。

在一起人格权纠纷案中,被告马某因与原告刘某发生矛盾,便通过微信向刘某某发送了多个“”的表情符号表达情绪,刘某认为该表情系人身威胁之意,于是诉至法院要求马某进行赔礼道歉,后双方在法院调解下达成和解。

大多数网友认为:OK代表同意,没有问题。

不少网友提醒大家:慎用表情包!最好还是用文字表达。

社长提醒您:表情包虽然方便、可爱,但也要注意使用场合。

表情包虽然便捷、可爱,

但使用场景还是要分清楚!

不要因为省事而引起误会。

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