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是陕西的一张美丽而秀丽的面孔,它水灵、隽永,令人陶醉。当车子穿过秦岭,一路山明水秀,美景尽收眼底。
乘坐绿皮火车前往陕南,能够更好地欣赏山川河流,水景更是美不胜收。更为重要的是,绿皮火车没有高铁和飞机的紧张气氛。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我总是担心乘坐高铁或飞机。我总觉得后面有人在蹬我的座位,车厢里也总有孩子在哭闹。每次出行,我的内心都非常紧张。
在绿皮车上,人们面对面地坐着,中间的椅背固定。零散的几个乘客随意地坐在那里,紧张和压抑的心情顿时消散。
这次我们前往丹凤,途中不得不经过棣花古镇,而贾平凹这位作家也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提及的人物。
在陕军文学三驾马车中,贾平凹是其中之一。他的文字与这座陕南小镇一样,既有陕西的厚重与朴实,又多了一些灵秀与魔幻。
棣花古镇不仅有贾老师故居,更是历史上宋金对峙的前线战场。当年宋金和议,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西安也因此成为金国的京兆府。
棣花古镇的“二郎庙”是陕西省现存的唯一金代建筑,也是全国仅有的3座金代庙宇之一。它堪称金代建筑艺术的活化石,里面的宋金界碑上刻有明显的文字,历历在目。
贾平凹的故居已经改建为展馆。展馆门口的“丑石”,正是我们小学时背诵的“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中的那个丑石。
最有意思的是,在平凹故居对面的一堵砖墙上,有人写下了三个大字——高兴家,并用粗箭头标明了方向。
刘高兴是贾平凹所著《高兴》一书的主人公,他的原型是作者的邻居和幼时玩伴。
沿着指引,我终于见到了刘高兴。他穿着一件大红色的大褂,在给游客题字。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出色,他本人也对此感到非常愉悦。一幅大字的收费标准为三百元。
《高兴》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它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也没有复杂的春秋笔法,而是讲述了一个外乡人如何融入西安城的故事,这也曾是许多新西安人的真实写照。
我喜欢刘高兴这个人物,他善良、忠厚、自命不凡,同时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他虽然狐假虎威、弱小可怜,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我越来越像他,不由自主地再次阅读了小说。
刘高兴在成名之后,从未掩饰过自己在棣花古镇的存在。他为人不拘小节,不斤斤计较。他不仅题字卖书,还从一个体力劳动者变成了一个脑力劳动者。
贾平凹老师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文章就像古镇的荷塘一样,水波不兴。读完全书后,你往往会忘记书中的一些词句,但生活里某个微小的细节,却会突然击中你。
曾经,我跟随小说的情节走遍了西安,寻找那座“锁骨菩萨”塔。然而,最终我却不知道兴隆街道究竟属于长安区还是碑林区,一无所获。
这里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文气的熏陶,还有美景的诱惑。只需浅浅地逛1天,便可花费200多元,这实在是值得一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