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林栖
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会议传出一则重磅消息:我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
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会议传出重磅消息:我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这与不久前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发文称“房地产税是最适合作为地方税的税种,在经济转为正常增长后应尽快开展试点”相呼应。这一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到底怎么解读?房地产税距离落地还有多远?对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编辑:实际上,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征收房地产税。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要求必须完成这项工作。早在2007年,这项改革任务就已经被提上日程。其中,不动产的定义不仅包括房地产,还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等。开展统一登记的目的在于完成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改革任务,以明晰产权。
编辑:可以说,不动产统一登记为征收房地产税奠定了基础,但这只是房地产税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使完成这项耗时10余年的“大工程”,也不意味着房地产税即将开征,甚至中期落地都是小概率事件。原因有三:首先,房地产税的复杂性。我国最早在2013年提出加快立法,期间每次提到房地产税都必提“稳妥”二字。立法落地审慎导向背后,存在一系列复杂课题,如课税对象如何界定、征税基础价格如何计算、何种情况应享有税收优惠、税率是否应实行差异化等。细微差别都可能引发市场蝴蝶效应。
编辑:其次,试点进展并不顺利。由于房地产税改革的复杂性,我国在10余年间经历了从“立法先行”到“先试点再立法”的转变。2011年,上海和重庆成为首批试点征收城市,但试点成效至今仍有争议。尽管首批试点意义重大,完成了“制度破冰”,但可复制的成效和经验并不充足。这也是2023年 1月上海宣布继续试点的原因。
再次是征收时机的选择。房地产税改革不仅涉及房地产行业,还与财政、民生等领域密切相关,因此推进时机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特别是市场基本面的实际情况。根据中房网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屋新开工等指标仍处于低位,销售指标有所回暖,但区域分化明显,库存明显增加。简而言之,市场有所修复,但活跃度和预期仍不稳定,房地产行业并未走出困境。相比征收房地产税这场“大考”,市场此时更需要政策支持,重新发挥其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价值作用。
不可否认,从长远来看,征收房地产税是必要的。随着土地财政进入“黄金时代”,房地产大开发进入存量房新阶段,房地产税是最适合的地方税种,也是地方财政转型的必然选择。同时,科学合理的征收方式能有效影响房价调控,有助于深化落实“房住不炒”。因此,在经济回归平稳向好水平后,房地产税可能会再次提上日程。在“房住不炒”大基调的规范下,无论是房地产税还是其他相关政策,出台初衷都不是为了增收或经济效益,而是为了推进和保障我国房地产市场乃至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所有政策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