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星期四
编者按:培养年轻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训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为激励全市年轻干部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我们整理摘编了全市优秀年轻干部座谈会的发言材料,希望我市各地各部门各领域的年轻人能够从中引起共鸣、受到激励、得到提高,为“两区一枢纽”建设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华容区红莲湖新区党工委委员、庙岭镇党委书记罗耀。
罗耀,湖北省引进生,于2019年加入鄂州市公务员队伍。两年后,他被组织安排到庙岭镇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回顾过去的四年,他感到非常充实,坚定不移,深刻体会到鄂州的全面腾飞和庙岭镇的高速发展。他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罗耀分享了以下几点:
一是爱上这片土地。我自幼成长于汉口里分里,毕业后便从未名湖畔来到华容区,挂职任区政府党组成员。当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我并未意识到,我的人生正在悄然改变。这4年,是花湖机场从建设到腾飞的4年;这4年,是从武鄂同城到武鄂协同的4年。何其有幸,我与鄂州一同成长进步。2022年7月,世界一流航空港鄂州花湖机场正式投运,看着首架货运飞机顺利着陆、穿过“水门”,我激动万分。今年2月,武汉新城规划正式发布,鄂州葛华片区、红莲湖片区、梧桐湖片区已纳入武汉新城空间规划,鄂州变为创新策源高地,我无比自豪。花湖机场、武汉新城,两个武汉都市圈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建设项目都在鄂州,都在我正站在的土地上。这时,我才发现我已爱上这座有着2000多年建成史的江南文化名城,这座书写蝶变传奇的梦想之城,也是我的“第二故乡”。
其次,我积极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强调:“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基层最需要我们年轻人,它是培养人才的土壤,是孕育新苗的温室。刚到华容区任职时,面对复杂的招商引资、疫情防控、民政民生等工作,我感到无所适从。但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调整心态、转换角色,逐渐成为一名了解行政、懂得行政的干部,完成了从科研工作者到党员干部的角色转换。渐渐地,华容区的同事们对我的印象从“书生气”、“不接地气”的学生转变为“愿意倾听”、“为民办事”的同志。在这期间,我尽力发挥优势所长,为华容区的建设贡献力量。
三是舞台更加宽广。当时,华容区正全力推动武鄂同城化发展,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产业生态圈,这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在过去的2年里,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负责的台创园、亲水园、文创街等明星项目成功落地,台青台企来往频繁;我赴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开展招商活动,与来访客商就智慧物流、数字经济、生态农业等项目进行充分洽谈;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我统筹考虑数字经济优势,争取到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资格。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我们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已具备的学习本领,以及长期以来的知识储备。我们善于学习、肯钻研,敢于斗争碰硬,更能通过法治、经济、系统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华容区是我人生事业的“第一站”,我相信今后人生的道路会越来越宽广。
四是不断修炼自身。我们引进生队伍得到了组织的高度重视,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家。“以事择人、以岗定人”精心为我们定制了培养方案。2021年,我从区政府党组到庙岭镇党委,在主导村两委换届上政治历练、在处理恒大农民工讨薪上实践锻炼、在辉煌大道、棚户区工程建设上专业训练。期间,我经历了3年疫情防控大战、恒大房地产暴雷处置、光谷东产业园征迁大考等重要事件。有时,基层紧迫的工作让我变成“热锅上的蚂蚁”,但咬牙坚持到“打赢攻坚战役”,又让我成就满满。这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我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的思想深度和策略性。回望还在华容工作时的青涩懵懂,我时常感慨这些年的变化,更时常感到唯有在鄂州,在庙岭,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与价值。
学历高、专业强是引进生的优势。初到基层,我正准备全力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时,却发现自己的专业与技能并不能应对基层千头万绪的复杂问题。但好在基层工作中有太多丰富的、成功的且可复制的案例,而我发现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充分借鉴“老同志”的灵活方法、优秀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及群众的智慧。我开始怀着空杯心态,修起了自己“基层工作”的新专业。 不知道如何开展工程项目全周期管理,就去查询法律法规,就去和城市规划、市政建设领域专家交流请教,吸收专业意见推动着棚户区安置房三期、岱家山生态公园等重点民生项目稳步建设;不知道如何解决被征地农民过高诉求与征迁标准问题时,就去找本地的“老同志”、“乡贤”等,通过党员模范引领、面对面沟通谈心、解开群众心结,全力以赴完成红莲湖重点项目的征迁工作;当不知道如何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工作中调动群众积极性,破解“干部干、群众看”难题时,就去梁子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就去黄冈学习共同缔造理念、就去浙江学习产村融合模式,将成功经验本土化,不断推动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 在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只要摒弃博士头衔和名校身份,秉承谦虚的学习态度,多考察取真金,用心务实苦干,也能将学习成果转变为工作成效。
第五点是永远挺身而出。在基层,群众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上级的重点工作路线、方针、政策都要通过乡镇来贯彻执行。书面文字在基层将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需要一项项落实措施,一趟趟走村入户。我平时住在庙岭镇,有空闲时间就喜欢到村、到社区、到地产小区,听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在想什么,还需要做什么。在庙岭镇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的书记是谁,我要向他反映问题”。直面群众的疾苦和侧面了解的效果不一样,触动得更深。听真意见,动真感情,我才能透过文字汇报看到每个名字背后的苦辣心酸,看到每个家庭所承载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我才更能体会“中国的乡土社会为国家战略性目标承担价值让渡”这句话的分量。在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似乎发现温铁军老师提出的“农村中分散在小农户之间高昂的交易成本”困境是有解决方案的。那就是把群众当成兄弟姐妹,体会他们的疾苦冷暖,真心为他们服务。老百姓生活中的苦很多,渴望别人帮他们解决,更需要别人理解。只要你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切实把工作做在群众的心坎上,就能把“你和我”没有融为一体,把“你和我”变成“我们”,这样推动的工作才能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写道:“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未来,我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誓言,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让我的青春在“两区一枢纽”建设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