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形之所以奋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墨经》中的名句,深刻阐述了动力变革的内在逻辑。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产业勃兴的动力蕴藏在广阔的经济纵深中。广州市委常委会会议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细化各项任务,再次强调“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对纵深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任务。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广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紧紧抓住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挖掘经济底蕴和独特优势,通过“纵深”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
秉持初心,执守根本,夯实基础,建立台阶。
一地一城的发展,取决于实体经济。
《习近平在正定》一书中记载,在习近平同志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面对当地“高产穷县”和工业薄弱的现状,他果断制定了著名的“人才九条”,大力引进产业项目和企业领军者。很快,195型柴油机、精细化工“碱性玫瑰精”、“三露”(现在的“大宝”)化妆品等一批优质项目投产,在全国范围内畅销,为正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个至今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今年4月,总书记在广州考察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乐金显示广州制造基地时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要重视实体经济,走自力更生之路。他的话语恳切,意在殷切,对广州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广州一直被誉为“机器巧”、“百艺兴”和“制作盛”,涌现出一批工业先锋,成为民族工业的摇篮和现代工业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在过去的十年里,广州市的GDP连续跨越了3个“5000亿元台阶”,广州的经济总量占全省近1/4。广州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行,依靠的就是实体经济这一重要支撑。
“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如今,实体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和省会城市,广州只有通过高水平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向纵深拓展,才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基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更好地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的作用。
(二)
把脉“实体”,叩问“纵深”。
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短板领域”在哪里?
“产业基础高级化”需要加快发展。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广州中心城区的产业经历了“退二进三”,制造业的发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时至今日,尽管广州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但近年来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下降,在一线城市中的排名也有待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仍然需要拓展。
产业发展均衡性有待提升。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广州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包括汽车、电子产品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然而,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仍需加强,“整强零弱”格局有待破解;传统产业“贴牌生产、批量制造”路径依赖仍然存在,产业体系仍有“全而不优”的成长烦恼。我们迫切需要适应新消费需求,占领“微笑曲线”两端。
产业发展纵深度有待提升。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广州播下了良好的种子,但收成季节尚未到来。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广州拥有44家三甲医院和一批科研院所,年就医量超过5000万人次。然而,由于缺乏覆盖全产业链的政策支持,缺少“懂临床、能创新、识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未能将产业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经营规模和集聚度不高,在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有限,无法释放经济转型的动力。
如何“逆势而上”,如何“顺势而为”?历史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立足于基础和禀赋,既要持续巩固原有的优势,又要不断塑造新的发展动能和优势。
不改革就会带来长期的痛苦,不创新就会面临最大的风险——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高举“二次创业”的旗帜,大力推进“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推动产业深入发展。
(三)
产业至上,拓展“纵深”
世界经济大潮中,各国产业竞争日益激烈。
我们面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需要积极应对变化,直面问题,谋定而后动。我们应该迎难而上,拓展产业纵深,避免战略被动,将实体经济的底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拓展产业纵深,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维度,即空间纵深、价值纵深和规模纵深。
优化产业布局,拉开“空间纵深”。这样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放眼珠江西岸,广州与佛山之间的“市中心”距离仅为20公里,接壤地段长达197公里。随着产业协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地之间的边界也在逐渐“消弭”。这一现象是广州与经济腹地协同拓展产业纵深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需要不同地区之间的通力协作。
在新的战略关口,广州抓住了开展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机会,以面向2049年。他们内部优化市域产业布局,创造集约、高品质的产业空间。同时,他们与周边城市协同合作,立足于大湾区,深化产业联动,增加经济纵深。这使得广州从“大广州”的空间战略,跃升为“强广州”的战略。
坚持“链”的思维方式,拓展“价值纵深”。
编辑: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以汽车产业为例,一辆普通汽车的零部件超过2万件,而豪华汽车甚至超过3万件。这说明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庞大且采购比重高。只有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克服“大群短链”,才能增强产业韧性、塑造竞争优势。
编辑:“灯塔工厂”通过网络互联,能够实时分析和预测设备问题。全自动化码头能够有序地运作,岸桥能够精准地抓取货物,无人驾驶智能导引小车在其中穿梭。在空无一人的“智造”背后,广州正在瞄准先进制造业项目,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的一套“组合拳”。从实施“一链一策”到“点对点”解决堵点痛点,再到推进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广州坚持不懈破解“链”上深层次问题,筑牢产业集群稳健安全“防波堤”。广州致力于打造“万千百”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聚链成群、强链壮群,并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编辑:优化产业结构,延长“规模纵深”链。
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的兴起,为广州产业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规模扩至4000亿元”的到来,石化产业将从过去的支柱产业,转变为如今的战略新兴产业。这意味着,在过去的近20年里,石化产业为广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立足于绿色和精深加工的转型,致力于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优化产业结构、延长规模纵深,建设国内一流的“新材高地”。
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仅是产业门类的“拼盘”,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态体系。我们需要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优化广州的产业结构,我们需要增强产业体系的完备性,通过“鼎新”带动“革故”,通过增量带动存量。此外,我们还要发挥产业集群的潜力,发掘8个万亿级产业链群的优势,推进“锐100培优计划”,促使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齐步走”,放大项目和产业集聚的“杠杆效应”。最后,我们要抢占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深入挖掘天然气水合物、区块链、量子科技、太赫兹和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的潜力,点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新引擎”。
通过采取有力举措,广州有望呈现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各种所有制企业敢干敢闯敢投的局面。这将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的“规模纵深”。
转型如化蝶,虽然会经历阵痛,但最终将迎来新生。
如今,“二次创业”已经吹响了再出发的号角。面对新的征程和挑战,广州正勇于出招、善于应招,克服成长的阵痛,全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从“立柱架梁”迈入“积厚成势”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