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是一种看得见的标杆,榜样是一种触摸得到的力量。在新乡检察机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用默默坚守沉淀岁月的厚度;他们勤思敏学、勇于革新,用不断探索擦亮青春的亮度。
为进一步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新乡检察”官微开设了《检察“星”力量》专栏。通过展示身边的榜样,感染、引领、激励人们,用实际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时间长度;但时间也是独特的,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从2013年怀着法治梦想踏入检察机关大门,到如今成为长垣市检察院检委会委员、第五检察部负责人,王源用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法治追梦之旅。
近年来,王源荣膺多项殊荣,包括入选河南省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人才库和控告申诉检察人才库,2022年被评为新乡市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2023年被评为第十二届河南省“优秀公诉人”并荣获第27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个热爱钻研、积极进取的“王老师”,而在当事人眼中,他则是一个专业、严谨而又温暖的“贴心人”。
青春筑梦,最奇崛的往往是最寻常的。
在2022年,王源在长垣市检察院的推荐下参加了新乡市检察机关公诉人大赛。他凭借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办案经验,一举夺得新乡市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并随后一路披荆斩棘,获得河南省“优秀公诉人”。
想要领略山顶的风光,需要一步一个台阶地攀登。对于刚入职的王源来说,他始终保持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执法办案关系到法律的落实和公平正义的实现,稍有差错,影响的可能是一个人、甚至一家人的人生。”
正是这种“办案就是办人生”的理念,时刻提醒着王源在办案时要将心比心,将“天理国法人情”融入其中,做到“如我在诉”。它鞭策着王源不断学习钻研,不断打磨经手的每起案件,并在处理的700多起案件中将自己从“新人”打磨成同事口中的“王老师”,成为一名“优秀公诉人”。
他拥有许多关注法治类公众号的微信好友,并且总是能够第一时间分享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和信息。同时,他还会结合自己正在处理的案件进行深入的讨论。
“他记忆力好,逻辑清晰,总能从学术观点、司法理念、指导性案例等多方面帮我们剖析案件,谁手里有了‘疑难杂症’,总是想听一下他的意见。”王源因其爱学习、爱钻研的精神,总是耐心热心地为同事们“答疑解惑”,久而久之,他在同事中有了一个“王老师”的绰号。
王源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名优秀的公诉人,谈到参加公诉人大赛的感受,他用两个字来总结:“不足!”他表示,由于第一次参加省院公诉人大赛,时间紧迫,题量巨大,考验的是日常积累的基本功和临场能力,与全国顶尖的公诉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学习如逆水行舟,王源在载誉归来的路上已经开始总结不足和差距,并瞄准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
勤奋不懈,案件磨练出的“铁肩膀”
“公平正义从哪里来?就是从一件件具体案件的办理中来,办案人的肩膀就得有担当。”王源的这句话朴实而真挚。
王源在进入检察院后,先后在公诉科和司法体制改革后的五部工作。他在刑事检察办案一线工作了十年,在院领导和同事心目中,他总是能够应对大要案和疑难案。
他成功办理了赵某某等19人开设赌场罪、寻衅滋事罪等恶势力犯罪集团案。面对这起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的案件,王源所在的办案团队从繁杂的口供中探寻真相,抽丝剥茧。他们发出了十几份书面引导公安机关侦查提纲,卷宗也被用小推车推进法院。最终,19名被告人均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需求,王源精准指控并办理了周某凤、陈某亚集资诈骗案、王某霞集资诈骗案、赵某梅集资诈骗案以及多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等涉众型案件。涉案群众从“群访”变成了送锦旗致谢。 多方走访考察后,王源办理了陈某某袭警罪审查逮捕案。他引导嫌疑人真诚悔过、主动拆除违法建筑,并依法认定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后监督公安机关依法撤销案件,实现了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良好社会效果。
责任意味着风险,但如果只考虑风险而不想着创新改革,那怎么能行?2019年,王源办理了长垣第一起正当防卫案。长垣市公安局以刘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但经过细致阅卷和调查走访,王源认为该案可能存在定性错误,刘某的行为应当属于正当防卫。
案件的定性改变了,当事人从有罪变成了无罪。在不满情绪的驱使下,另一方可能出现信访风险隐患。是明哲保身、和稀泥,还是坚定立场、辨明是非?王源选择了后者。他及时将案件提请本院检委会,同时上报市院召开检察官联席会议反复论证。最终,认定刘某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不负刑事责任,充分彰显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案件宣判的那天,王源长吁了一口气。“希望让人民群众在每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检爱同行,彰显检察的温度。
“没有爱心和情怀的人是做不好未检工作的。”一起故意伤害案。
在2021年11月,王源处理了一起掩饰和隐瞒犯罪所得的案件。涉案的15名犯罪嫌疑人都是某学校的在校学生,其中12人当时未满十八周岁。
编辑:如果简单地“一刀切”办理,那么这些年轻人未来的道路将变得沉重,甚至可能改变命运的方向。
王源。 编辑:“把案件从法律上办好只能算及格,在参与社会治理中达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效果,才是我们的目标。”王源一遍遍地查阅卷宗、分析证据,理清涉案人员在案件中的不同作用,在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性案例中寻找依据......最终,他提出宽严相济、分类处理的意见,对一部分情节轻微、真诚悔过的未成年人进行附条件不起诉,得到了检委会的一致肯定。
编辑:“因为百十块钱的小利,我差点要背负一生‘有案底’的污点,我都不敢想象……谢谢王检察官给了我重来一次的机会。”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对王源心存感激。
编辑:为了堵塞学校管理的漏洞,防止在校学生犯罪的高发现象,王源采取了“向后多走了一步”的措施。他主动担任该校的法治副校长,通过“以案说法”来普及法律知识,并制定了《检察建议书》。在一年时间里,该校没有再次发生在校学生涉嫌电信网络犯罪的情况。
对于未检工作来说,结案并不是检察官办案的终极目标。王源认为,仅仅把案件处理好只是及格线,更重要的是将检察职能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更远处,推动社会和谐共赢。
在办理未检案件时,王源发现许多涉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都有文身。由于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可能只是出于好奇而文身,或者只是为了彰显个性而装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被排斥在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抱团取暖”,甚至可能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王源认为,检察监督应当“向前走一步”。他通过“实地走访+公开听证”,对辖区内的文身行业进行了排查梳理,并以检察建议督促行政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对于违规为未成年人文身牟利的商家,检察机关采取了处理措施,并加强了行业教育,从源头上遏制了未成年人文身问题的发生。
王源表示,他非常喜欢张明楷教授的一句话:“心中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事实与规范之间。”作为一名检察官,王源一直秉持“办案就是办人生”的理念,坚守内心所秉持的正义和热爱,严格审查事实和证据,精准运用法律,努力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寻求公平正义。
来源:新乡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