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外形普通的香烟,实际上却“暗藏玄机”。网络主播王女士在缓解工作压力的同时,无意中接触到了一种“叶子烟”,却没想到掉入了新型毒品的陷阱。这种“叶子烟”是由合成大麻素类毒品和普通烟丝混合而成的卷烟。
编辑:在警方掌握相关线索后,他们逮捕了向王女士等人销售“叶子烟”的刘某。经过调查,发现刘某本人是一名瘾君子,他明知“叶子烟”是新精神活性物质,仍然故意实施贩卖。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以贩卖毒品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8000元,同时追缴其违法所得并予以没收。
编辑:“叶子烟”、毒“邮票”“神仙水”“跳跳糖”......近年来,以新精神活性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它们乔装打扮、悄悄潜伏在人们的周围,给各地政法机关的打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编辑:那么,打击惩治新型毒品有哪些难点?各地政法机关在打击整治这类违法犯罪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重点又在哪里呢?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员。
漫画:李晓军 近日,贵阳海关所属贵阳龙洞堡机场海关在国际邮件监管中发现,
近日,贵阳海关所属的贵阳龙洞堡机场海关在对国际邮件进行监管时,发现一张可疑的进境邮件机检图像。经过风险布控指令,海关人员开箱查验,发现邮件内有一张用真空密封袋密封的纸卡。
经过鉴定,这两张纸卡中含有100片致幻剂LSD。这种毒品俗称“邮票”,是一种新型毒品,其外观为吸墨纸,含有麦角二乙胺(LSD)或苯乙胺类物质等主要成分。
编辑:据悉,不法分子通常使用预先印好的纸张,浸泡在毒品溶液中,制成外观与传统邮票相似的成品。这种“邮票”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具有很高的隐蔽性。由于其外观新颖,加上不法分子以“没有危害、不会上瘾、体验新奇”等谎言进行包装,导致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陷入新型毒品的陷阱。
编辑:毒“邮票”并非个例。例如,在大连海关所属的大连邮局海关查获了2张包含四氢大麻酚成分的“软糖”,而在兰州,兰州市公安局缉毒支队在工作中查获了2.3吨含有新精神活性物质成分的“功能潮饮”。此外,上海警方抓获了一名犯罪嫌疑人,他将含有新精神活性物质的“0号胶囊”包装成成人用品售卖牟利。新型毒品以各种伪装形式大量涌现。
编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禁毒教研室主任张黎向记者介绍,目前新型毒品的范围已经扩大,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模仿管制毒品而创造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如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和色胺类物质;第二类是混合型毒品,如“开心水”和“彩虹烟”;第三类是伪装型毒品,如“毒巧克力”、“毒咖啡”和“上头电子烟”等。
张黎介绍,包括新精神活性物质在内的一类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一样具有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危害不容忽视。一些混合型新型毒品,由于不同成分之间发生协同或叠加作用,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毒副作用,形成急性过量中毒甚至死亡后果。与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外观上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对潜在滥用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诱惑力更大。一些不法分子还利用新型毒品麻醉或抑制作用,实施强奸、猥亵、抢劫等犯罪活动。
"随着毒品刑事政策的日益严厉与禁毒防控工作的日益深入,海洛因、甲基苯丙胺等传统毒品价格走高、渠道萎缩、供应减少,滥用规模呈下降趋势。而新精神活性物质是对已有化学合成物质(毒品)进行结构修饰或创新,制作简易、成本低廉,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白春子指出,相较于传统毒品,吸毒人员为了满足毒瘾会自然转向寻求新型、非惯用毒品来替代,这也是导致近年来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增加的原因之一。在实践中,涉及合成大麻素、甲卡西酮、曲马多等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增多,吸食“笑气”等替代物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甚至在部分地方出现了制造、贩卖合成大麻素等新精神活性物质犯罪案件。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随着法槌的敲响,安徽省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二审终审了一起贩卖含有合成大麻素电子烟油、非法经营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案件。被告人陈某聪因贩卖毒品罪、非法经营罪、洗钱罪被判处数罪并罚,刑期为17年,并处没收财产8万元、罚金6万元。赵某龙等其他11名涉毒被告人也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
编辑:经查,2021年7月,陈某聪、赵某龙等人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将含有毒品合成大麻素的电子烟油与普通烟油混合,并进行勾兑,然后互相贩卖或通过快递发送给其他人,总共作案180余起。同年6月,陈某聪在没有经营危险化学品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多次购买一氧化二氮,并将其分装成小瓶进行贩卖,非法经营数额达5.7万余元,获利3.5万元。
编辑:自2018年至2022年,辽宁全省法院共审结了10194件毒品犯罪案件。其中,涉及新精神活性物质及国家管制的麻精药品等新类型毒品犯罪逐渐增多。近5年来,北京西城法院审理的涉新型毒品犯罪案件所占比重呈现上升态势,由2018年的68.8%上升为2022年的80%。2019年至2022年3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了16万余人涉新型毒品犯罪,其中包括1.8万人涉嫌新精神活性物质犯罪。这些数据表明,涉新型毒品案件占比呈上升趋势,数量不容小觑。
编辑:然而,在实践中,新型毒品的打击面临着一些困难。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型毒品犯罪正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的寄递业进行发展。"互联网+物流寄递+线上支付"非接触式手段已成为贩运该类毒品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实现了"人、毒、财"分离,使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导致证据收集和审查难度增大。
白春子分析指出,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包装形式多样且时尚,使人们难以察觉其实际上是已被国家管制的毒品,如毒奶茶(含氯胺酮等)、“小树枝”(含合成大麻素)等。有些新型毒品,如毒“邮票”(LSD致幻剂),只需皮肤接触就能产生与吸食相同的效果,其隐蔽性和诱惑性不断增强。部分吸毒人员甚至认为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质不会成瘾,不属于违法行为,因此一些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因缺乏识毒拒毒能力而陷入泥潭深渊。为避免被人发现,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更多地选择在私密场所或通过网络视频聊天聚众吸毒,这使得发现和管控变得更加困难。
针对新型毒品,有关部门采取了积极行动。
4月3日,公安部发布了百项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其中,针对新型毒品的快速更新迭代,标准规定了单次检测16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检验方法;为支持禁毒防线重心前移、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标准规定了7项易制毒化学品检验标准。
此外,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公安禁毒部门在加强综合防范和专项治理打击方面,针对各类风险因素,采取传统方法和新兴手段,部署开展打击芬太尼类物质等新型毒品犯罪专项行动,严密防范新型毒品研发制造,确保国内没有形成新型毒品滥用规模。同时,强化排查管控,完善制毒前体、成瘾物质的列管和管控机制,加强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全要素管理,通过前端管控、源头治理,有效防范遏制涉毒风险的滋生蔓延。
近日,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举行了一场以打击毒品犯罪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并发布了《毒品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2019年-2023年)》和一些典型案例。在发布会上,该法院强调了当前新型毒品加速变异、形态不断翻新、种类日渐多样,以及电子烟的流行对法院审判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和更高要求。该法院表示:“鉴于毒品犯罪隐蔽性较强、犯罪分子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等情况,我们严格审核毒品的提取、称重、取样、鉴定等程序,明确在案毒品来源、净重和去向,确保在案证据之间能够相互印证,足以排除合理怀疑,准确定罪量刑。”
针对当前“互联网+寄递”贩运毒品等违法犯罪活动日益增多的情况,最高检于2021年10月20日向国家邮政局发出“七号检察建议”,并抄送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12个相关部门。据悉,检察机关将进一步加强与邮政、医药卫生、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完善协作机制,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在办案中发现未被列管但存在滥用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时,检察机关会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列管意见。
编辑:“新精神活性物质的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预防和打击消灭新型毒品犯罪,不仅要靠事后打击,关键还在如何预防。”白春子指出,政法机关应通过处理各类毒品犯罪案件,总结新情况和问题,扩大司法办案效果,采取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和行政等多元化手段对毒品问题进行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这样可以遏制毒品犯罪并治理吸毒问题,通过减少末端毒品需求来促进前端毒品供应的减少,推动毒品治理模式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积极预防转型。
编辑:打防控治“一键办案、一标互通、一管到底、一水溯源”;麻精药品数字化监管;易制毒化学品行政审批“智能备案”“网上秒办”......在有关部门、各地政法机关开展禁毒工作过程中,技术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辑:近年来,我国在禁毒科研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推动了毒品检验鉴定、污水监测、毛发验毒、毒品成瘾性和危害性评估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有效填补了国内禁毒技术的空白。
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毒品实验室累计筛查了近1万份可疑缴获样品和130万余份核磁共振波谱图,发现了340余种各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和50余种兴奋剂。其中,30余种物质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和报道的。该实验室还开发了覆盖全国6430家污水处理厂的毒品滥用数据平台。
为了简化易制毒化学品企业的行政审批程序并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浙江省公安机关与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合作,对易制毒化学品企业进行禁毒信用评价。对于模范单位,如果能够在网上规范提交购买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申请,信息系统将立刻出具备案证明,实现企业即报即批、网上秒办。在2022年,这项措施保障了3400余万吨易制毒化学品的流通安全。其中,安吉县在全省首创上线了“麻精药品数字化监管应用”,并打造了数据中心,接入全县400余家医药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最小单位粒、支计量的方式,确保全县现有麻精药品的底数清晰、情况明确。截至目前,已经采集了136类麻精药品的出入库信息,总计5.7万余条。依托该系统,可以对涉案的麻精药品进行溯源倒查,锁定开药机构,为案件侦办提供服务。
在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国药科大学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科研人员已经构建了基于城市污水分析的毒情评估技术体系、毒品原植物定性检验鉴定及溯源技术体系和新精神活性物质快速预警筛查新方法。该实验室研发的城市污水中痕量毒品富集和检测技术已在全国367个城市推广应用,并完成了2万余份污水样本监测,为国家禁毒办制定技术规范提供了重要依据。
“面对毒情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必须牢牢把握禁毒工作中心大局,综合运用多元化、智能化的监测预警技术,掌控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运行规律,为识别防控各级涉毒风险、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据。”张黎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我们应该挖掘各类涉毒数据的内涵与特征,并通过对毒情数据的实时监测、趋势预测与风险警示来实现对毒品问题的科技治理、数据治理和前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