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子叶的清香扑鼻
五谷的香甜,化作粽子的滋味
仿佛家乡的气息。
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味蕾和记忆中。
谈及粽子
是否会唤起你胃中的“馋虫”呢?
从养生角度来看,粽子是一种药膳。它由竹叶或粽叶包裹,具有很好的药用功能。正如《本草纲目》所述:“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它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能够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补虚止汗。一般健康人群都可以适当食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食用粽子。中医认为,端午节过后便进入夏季最炎热的月份,此时人们容易出现上火中暑的症状。食用粽子能够有效缓解暑热。但是,粽子属于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过多食用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粽子是否难以消化?
哪些人不适合吃粽子呢?
如何食用粽子才能既不发胖又养生?
让我们一起划“粽”吧。
959595,一体化巡防。
粽子是否难以消化?
粽子虽然美味可口,但仍有许多人对其存在疑虑。他们担心粽子难以消化,或者担心自己消化不良。此外,关于粽子是否应该多吃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
不要再冤枉地认为粽子不好消化了!
糯米实际上很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糯米中含有约75%~77%的淀粉,其中大部分是支链淀粉,比大米的含量还要高。
刚蒸热的粽子含有丰富的支链淀粉,这种淀粉容易与人体消化酶作用,使糯米分解速度加快,从而容易消化和吸收。因此,糯米本身非常容易被人体分解和消化。
那为什么我们一直有这种误解呢?
糯米食物消化困难的印象?
01制定目标
不要趁热吃。
当糯米冷却后,它会迅速地相互连接,形成致密的结构。这种黏性韧性增大,会影响人体内消化酶的作用,从而增加消化负担。
02
「咀嚼不充分」
许多糯米食物,如粽子,其黏性极强,严重影响了我们充分咀嚼的体验。许多人往往只嚼几口就匆匆咽下。
03
添加过多的油脂。
大家最喜欢的肉粽,除了糯米,还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对于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来说,大量的荤油会给消化系统带来压力。
04善于利用时间。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
糯米的饱腹感通常会延迟,大约在餐后30分钟达到高峰。这种饱腹感延迟的特点往往会导致一个问题——在进食时感觉不到饱,但过后却感到撑。
这三类人群在食用粽子时需谨慎。
糖尿病患者在食用粽子时需谨慎。
粽子中常含有糖分含量极高的红枣、豆沙等,人们在食用时通常会加入糖分拌和。若不加以节制,会损害胰岛功能,导致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胃肠道疾病患者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它不易消化。在蒸熟后,糯米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它会在胃里停留很长时间,刺激胃酸的分泌。这容易导致患有慢性胃炎和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对于患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来说,如果贪吃粽子,可能会造成溃疡穿孔和出血,使病情加重。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
肉粽和猪油豆沙粽等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属于油腻食品。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等疾病的人来说,过多食用可能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甚至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因此,食用粽子要更注意养生。
原料的选择对粽子的质量至关重要。
选择低血糖指数的食材,如燕麦、大米、绿豆、红小豆和芸豆等,替代白糯米,不仅能丰富粽子的口感,还能提高粽子的营养价值。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升糖指数较低。至于馅料,可以考虑使用瘦肉,同时加入胡萝卜和笋干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
选对时间食用。
首先,食用粽子时一定要趁热,以免影响消化。其次,如果想吃粽子,最好在中午作为主食食用。众所周知,粽子主要由糯米制成,而糯米是最难消化的。消化一个粽子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个小时。因此,在中午食用粽子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消化。
适量吃粽子。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作为主食食用是理所当然的。为了增添风味,粽子中还添加了大量的糖和油脂,这些成分都有助于增加体重。因此,食用粽子时应适量,不要一次吃太多,更不应将其当作零食食用。
此外,粽子的搭配也很重要,可以搭配蔬菜、牛奶、豆浆等,有助于缓解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在食用粽子之前,先吃些蔬菜或饮用牛奶、豆浆等,有助于缓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食用过油盐的粽子后,不宜再饮用汤水或甜饮料,此时应选择茶水或柠檬水来调和,以减少热量和脂肪的囤积。
粽后,推荐饮用茶水。
山楂去滞茶材料:
材料包括15克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砂仁和5克陈皮。
做法:将山楂、炒麦芽、砂仁和陈皮四种药材放入茶壶中,用开水浸泡代替茶叶饮用。也可以用500毫升水煎煮至300毫升,在食用粽子后饮用。对于脾虚湿重的人,可以加入10克藿香;而对于肠道湿火的人,可以加入15克布渣叶。
佛手消食茶材料:
材料:5克佛手、5克山楂、3克陈皮、适量普洱茶。
做法:用开水冲泡即可。
乌梅汤材料:
材料清单如下:乌梅30克,山楂25克,甘草10克,陈皮5克,洛神花5朵,冰糖60克,桂花少许。
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1500毫升水,浸泡2-3小时。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即可饮用。
来源:广州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徐如梦、温嘉林。
责编:陈广泰,男,汉族,中共党员。
猜你喜欢,点击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第六届“广东医生”摄影大赛大众评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