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议孩子积累大量的成语呢?因为它有以下几点好处:
丰富词汇量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髓,学习成语能够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掌握更多的成语能够让孩子在表达时更加准确、生动,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成语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学习成语,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和哲学思想,从而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通过学习成语,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成语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和社交场合中都广泛应用。掌握成语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本,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100个常用的成语,并附上了故事讲解。家长可以收藏起来,平时多让孩子记一记,相信会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
01制定目标
专注于一件事物,形容用心专一。
在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围棋大师,他的名字叫弈秋。他有两位徒弟,其中一位非常专心学习,棋艺也迅速提高。而另一位虽然每天都在听课,但并不专心。他总是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所以老师的话语他一个也没听进去,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意为极尽、尽头。志,指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注,注意力集中。
02
哄堂大笑。
在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他的同僚好奇地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冯相回答说:“九百。”他的同僚惊讶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接着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03
双管齐下,同时进行。
在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和松石,尤其是松树的画技令人惊叹。张璪作画时与众不同,他能够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在纸上同时作画。他用一管笔画出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则画出枯干虬枝。他画出的松树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不已。据说,他的画技甚至连神笔都无法企及。此外,张璪还拥有两个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在上面涂抹。不一会儿,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就完成了。
[注释]管:指笔的名称。
[提示]同时进行两件事情。
04善于利用时间。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了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这意味着庄周梦见自己化身为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正的蝴蝶还要美丽动人,在空中翩翩起舞。他感到非常快乐,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庄周这个人。襄王听从庄辛的建议,感到非常振奋,并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他的计策,收复了许多失地。
[注释]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如同活生生的生命一般。
05 分清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先做
胸有成竹,意指对事情有十分的把握。
宋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擅长画竹子,其作品栩栩如生。为了更好地画竹子,他曾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了许多竹子,并常年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因此,每当他准备画竹子时,他已经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十分逼真的竹子形象,这些形象都来自于他日积月累的观察和理解。
[注释]成:指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被称为“成竹在胸”。
06
熟能生巧,意指熟练能生巧。
在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陈尧咨的人,他能够一箭射断细树枝。当他洋洋自得之时,一位卖油的老翁走过来,将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然后从高处舀起一勺油,通过铜币的小孔倒入油葫芦中。陈尧咨对此感到非常惊奇,于是老翁解释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熟练掌握技巧。
07年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从前,有一位清廉的县官,他审理了一件关于公家一枚铜钱的事。那个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县官提笔写下了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意味着,如果每天偷一枚铜钱,那么一千天就会偷一千枚;如果每天用绳子锯木头,那么木头也会断;如果每天滴水在石头上,那么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力量再小,只要坚持不懈,也能完成看似难以完成的事情。它也被称为“滴水穿石”。
08年
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正在进行比武射箭。其中一位射箭能手名叫养由基,他连续几次都射中了靶心。有人开玩笑地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稳稳地站着,然后张弓搭箭,一箭射中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大家都为他鼓掌喝彩。
[注释]发:指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超。
10年
点睛之笔。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僧繇。据传说,他在一座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是却没有画出龙的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然而人们却认为他是在夸大其词。最终,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了眼睛。突然,雷电击穿了墙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留在墙上。
[提示]比喻在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语,能够使文章或讲话更加生动有力。
11号。
。
在战国时期,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居民一壶酒。由于人数众多,酒量却不足,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所有。大家纷纷响应,开始画起蛇来。其中一人先画好了蛇,看到别人还在继续画,便又给蛇添上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位居民也画好了蛇,他谦虚地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后便喝下了这壶酒。
[注释]足:指脚。
[提示]这是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时。
事半功倍:
在战国中期,战争频繁,人民生活艰难。孟子告诉他的学生:“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事情要学会巧妙地利用条件,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这句话和“事倍功半”的意思恰恰相反。
编辑:13年,从警之路,初心不改。
千载难逢的盛事。
在唐朝,韩愈曾因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而受到贬谪。后来,他向唐宪宗上奏了一份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韩愈请求皇上允许他参与此次仪式,并表示这是千年难遇的盛事。唐宪宗对韩愈的奏章非常满意,并任命他为吏部侍郎,负责管理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珍贵。
14岁。
拔苗助长,成语,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急性子的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几天过去了,却不见秧苗长高。他感到非常着急,于是不顾劳累,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然而,他却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后,他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却发现所有的秧苗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第十五天。
得过且过,意思是过得去就过,过不去就不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夏天是它们的盛装季节,它们总是张开翅膀,得意地叫着:“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只知道玩乐。然而,到了冬天,它们失去了美丽的羽毛,晚上只能躲在石缝里被冻得发抖。但当白天阳光明媚时,它们会自我安慰地说:“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注释]且:暂且,不考虑长远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只顾着一天的日子。
第十六天。
向牛弹奏音乐。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公明仪的人,他的琴艺非常高超。有一天,他带着琴出门远行。他看到远处的山峦如画,清澈的河水潺潺流过,还有一头牛在河边悠闲地吃草。这一切都让他心旷神怡,他弹起琴来,弹出美妙的乐声。然而,那头牛似乎并没有听到琴声,它完全沉浸在吃草的乐趣中。公明仪非常生气,他觉得是那头牛不好,而不是他的琴技不够。这时,一个过路人在一旁说:“不是你的琴技不好,而是那头牛听不懂。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愚蠢的人来说,讲深奥的道理是徒劳无功的,就像对牛弹琴一样。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讽刺那些不看对象就乱说话的人。
第十七天。
狐假虎威。
一只狐狸被老虎抓住了,老虎准备把它吃掉。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之王,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老虎不相信,狐狸又说:“你跟着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老虎在旁边,野兽们见了,都纷纷逃命。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注释]假:借用,利用。
[提示]比喻依靠他人的威势来欺压他人。
第十八天
狐假虎威。
一只狐狸被老虎抓住了,老虎准备把它吃掉。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之王,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老虎不相信,狐狸又说:“你跟着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老虎在旁边,野兽们见了,都纷纷逃命。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注释]假:借用,利用。
[提示]比喻依靠他人的威势来欺压他人。
19。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的景象。
在东汉时期,章帝曾考虑授予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官职和爵位。然而,太后对此坚决反对。她告诉章帝:“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我曾经看见很多人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提示]形容繁华热闹的场景。
二十
半途而废。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乐羊子的年轻人外出求学。一年后,他因为思念家乡而返回。当他的妻子看到他回来时,她拿起刀,割断了织机上的绢帛。乐羊子感到非常奇怪,他的妻子解释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一样。”乐羊子深受感动,并决定重新回到学校继续深造。经过七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学业,回到家中。
[注释]废:停止运作。
[提示]比喻在做事时中途停顿,无法坚持到底。
21世纪。
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
据传,吕洞宾等八位神仙曾途经东海前往仙岛。然而,他们看到的是巨浪滚滚的景象。为了通过海峡,吕洞宾提议大家各自将一件物品投入海中,然后各自展现神通,借助海浪的力量过海。于是,铁拐李将他的拐杖投入水中,自己则站在水面上渡过海峡;韩湘子则用花篮将水面上的波涛渡走;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则分别将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入海中,然后借助海浪的力量逐浪而过,成功渡过东海。
[提示]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通常连用。
22。
鹤立于鸡群之中。
草地上有一群鸡。其中一只大公鸡,它夸耀自己的强壮和金黄色的羽毛,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另一只芦花大公鸡却不以为然,它认为自己打鸣的声音响亮,才是最优秀的。就在他们互不服气,准备打斗时,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入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
[提示]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学问、品德高于他人。
23。
四分五裂。这样如何?
在战国时期,秦国是七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为了抗衡秦国,其他六国曾试图联合起来。秦王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并派遣张仪前往分化六国。张仪向魏王表示:“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深受其说服,并与秦国缔结了联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24小时。
一鸣惊人,指的是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突然发出惊人的声音。
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在担任国君的前三年里,只顾享受,不理政事。申无畏曾出一个谜语让他猜,谜语是:“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回答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从那时起,他开始励精图治,最终成为霸主。
[提示]比喻一个人原本默默无闻,但突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25。
一天之内,速度便提升了一倍。
在北宋时期,洛阳镇守钱惟演在城里修建了一座驿舍。他特邀本城的文豪谢希深、尹师鲁和欧阳修各撰写一篇文章。尹师鲁的文章用字最少,且洗练生动。欧阳修对尹的文章赞不绝口,并当晚向他虚心请教。事后,他重新修改了自己的文章。尹师鲁感慨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像一日前进一千里一样。”
提示]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现在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
26岁。
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医名叫华佗,他给两位发烧头疼的患者看病,并使用了不同的药物。患者们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需要不同的药物呢?华佗向他们解释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在服用了药物后,患者的病情果然很快得到了缓解。
注释:症:病症。
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措施。也作“对症用药”。
27岁。
风吹草动,形容风声鹤唳。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逃到了昭关。然而,由于楚军在关口的盘查非常严格,伍子胥无法出关。由于焦虑和忧愁,他一夜之间白了头。凭借着短时间内相貌的巨大变化,他成功地混过了昭关。在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中穿梭,因为精神高度紧张,一旦有风吹草动,他就会立刻躲起来。
[提示]比喻微小的变动或轻微的动荡。
28年。
同甘共苦,风雨与共。
在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邻,但两国经常发生争端并进行战争。有一次,两国的人们一起乘坐一艘船渡过江河,但当船行驶到江心时,突然刮起狂风,掀起巨浪,似乎随时都会翻船。在这紧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排除险情,使船只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两国的人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
注释:舟:船。
[提示]形容不同的人或团体共同度过危难。
29岁。
负荆请罪,指勇于承担责任,向他人道歉。
在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以其智勇双全的表现,成功地挫败了秦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他因此被任命为上卿。然而,老将军廉颇对此心有不甘,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在得知此事后,为了避免冲突,选择了避开锋芒。他深思熟虑后,勇敢地对廉颇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廉颇听后,深感惭愧,并背着荆条前往蔺相如家中道歉。
[注释]负:背着荆条。
[提示]比喻向他人道歉赔罪。
30年。
甘愿俯首称臣。
在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结果,晋军惨败,晋惠公也被俘虏。秦穆公向晋国君臣表示,“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然而,晋国的大臣们却认为,“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注释]甘:心甘情愿。下风:指风向的下方。
[提示]真心佩服他人,自认为不如他人。
31岁。
孔子曾经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众多弟子,其中宰予是其中一位。他口才极佳,善于辩论,给孔子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浮现:他既无仁德又懒惰。他白天不读书听讲,而是躺在床上睡觉。因此,孔子称他为“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羽,即澹台灭明,字子羽,来自鲁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貌和相貌都很丑陋。孔子起初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后来他从师学习后,回到家中努力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后来,子羽游历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闻此事后,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提示]仅凭外貌来判断人的品质能力。
32岁。
自相矛盾。
从前,在楚国,有一个人在街上卖兵器。他手持矛,口中说道:“这支矛,是天下第一锋利的,它能击穿最坚固的盾牌。”他又拿起盾牌,继续说道:“这个盾牌,是天下第一坚固的,世界上没有一支长矛能够刺得穿它。”有人好奇地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然而,那个人却无法回答了。
[注释]矛:一种长矛。盾:一种盾牌。
[提示]比喻自己的言行与所设想的后果不一致。
33。
掩耳盗铃,掩:遮住,捂住。盗:偷。
在古代,有人想要偷走别人家大门上挂着的门铃,但又担心门铃会响起。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他把自己的耳朵掩盖起来,然后去偷取门铃。然而,他很快就被主人发现了。这个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主人:“你怎么听到了铃声?”主人回答说:“你掩住了自己的耳朵,可是没有掩住我的耳朵啊!”
”掩:遮盖,捂住。盗:偷走。
[提示]比喻所做的事情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34。
天罗地网,形容包围严密。
在春秋时期,楚平王因为听信大臣费无忌的谗言,而决定杀害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子胥。太子在得知此事后,立刻告诉了在樊城担任守将的伍子胥。然而,在第二天费无忌的儿子前来骗取伍子胥回都城时,伍子胥毫不留情地痛打了对方一顿,并说:“如果不是太子告诉真相,我就被骗入天罗地网了。”
[注释]罗:一种捕鸟的网。
[提示]形容包围的紧密程度。也比喻对敌人、罪犯等人的防范和控制。
35。
守株待兔,成语,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等意外之财。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耕者曰:‘我待兔而生,兔待我而死。’
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农夫,他在田里发现了一只野兔撞到了树桩子上,导致脖子折断而死亡。他轻松地吃到了兔肉。从那以后,他不再从事任何农活,而是每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待着捡到兔子。然而,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棵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嘲笑为笑话。
[注释]株:指树桩子。
[提示]比喻做事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成功不劳而获。
36。
打草惊了蛇。
在南唐时期,当涂县令王鲁是一位贪官。为了给他敲响警钟,人们联名写信,指控他手下的一个主簿犯有罪行。告状信中列举的罪行与王鲁这位县令都有牵连。王鲁心慌意乱,但神差鬼使地在信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想法:“你虽然打草,我已经惊蛇。”
[提示]这是比喻自己的行为,使对方有所察觉和防备。
37。
打草惊了蛇。
从前,有一位贫穷的书生,他遇到了一位道士。在睡觉时,道士给了他一个枕头,并告诉他:“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生活。”这时,店主正在煮黄粱米饭,而书生在睡梦中过着奢华的生活,官运亨通。最后,他快要病逝,突然惊醒。醒来后,他发现道士依然站在他身边,而店主的黄粱米饭还未煮熟。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只是一场短暂的梦境。
[注释]黄粱:黄小米,这里指的是黄小米饭。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虚幻,就像一场空。它也可以写作“黄粱美梦”。
38。
鸡和狗都不得安宁。
在唐朝时期,柳宗元劝说一位捕蛇者去种田。然而,那个人却回答道:“种田,苛捐杂税繁多,官吏逼债又凶,闹得鸡和狗都不得安宁。我干捕蛇这行当虽然有生命危险;但是也比种田要强。”柳宗元听后,不禁感叹道:“这样残酷地压榨老百姓的政府,真是比老虎还凶啊!”
[注释]宁:指安宁。
[提示]形容侵扰的程度非常严重。
39岁。
骄兵必败。
在公元前65年,汉宣帝为了攻打车师国而派军出征,但不幸被匈奴所困。在这个消息传来之后,将军赵充国认为匈奴的势力过于微弱,可以趁机向他们发起进攻。然而,御史魏相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如果过于自恃实力而对外炫耀武力,那么就等同于骄兵必败。最终,汉宣帝采纳了魏相的建议,没有出兵攻打车师国。
[提示]比喻自恃强大而轻视敌人的军队,最终必然会失败。
40岁。
无法控制局面
在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计划联合进攻郑国。郑国国君非常担忧,于是有人向他推荐烛之武,称他能够说服秦国撤退。郑国国君立刻召见了烛之武,并询问他是否有办法说服秦国。烛之武自信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提示]通常指无法胜任某项工作或无法解决某个问题。
41。
锦囊,妙计。
在三国时期,为了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然而,当孙权要求收回南郡时,刘备却不愿意归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瑜使用了美人计,邀请刘备前往东吴与孙权的妹妹成婚。然而,刘备被周瑜扣留,并被迫按照诸葛亮所提供的三个锦囊中的策略行事。最终,刘备在诸葛亮的保护下安全返回荆州。
[注释]锦囊指的是一种织锦口袋,它能封存机密文件或诗稿。
[提示]比喻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紧急问题的方法。
42。
宋太宗赵光义曾经说过:“开卷有益。
宋太宗赵光义下诏让宰相李昉组织编写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百科全书,名为《太平御览》,总字数四百七十八万个。他规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大臣们劝他不要太劳累了,宋太宗回答说:“只要打开这部书阅读,就能从中获益,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注释]开卷:打开书本。
[提示]阅读书籍有很多益处。
43。
天地开辟
据说在很久以前,天地相连,浑沌一片,宛如一只巨大的鸡蛋。人类的祖先盘古,凭借毅力顶破了“蛋壳”。清气上升,形成了天;浊气下降,形成了地。盘古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天升高远,地加厚重,盘古也随之高大,历经一万八千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壮举。
[提示]现在多用来形容前所未有的事物。
44。
刻舟求剑。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男子乘坐船只过江时,不慎将佩剑掉入江中。他立刻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下了记号。然而,同船的人却问他:“你刻这个记号有什么用?”楚国人回答道:“刚才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一会儿我可以顺着这个记号下去找。”等到船靠岸后,楚国人便从剑落水的船身上下水去寻找剑,但最终却一无所获。
[提示]比喻做事过于拘谨,不知变通。
45秒。
中的空中楼阁。
从前,有一位财主,他羡慕他人的三层楼房,于是决定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楼房。他要求工匠只建造第三层楼,而第一层和第二层则被取消。工匠们听后,哭笑不得地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没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怎么能盖起第三层呢?”
”[提示]比喻脱离实际的谬论或虚构的事物。
46。
如释重负,形容心情轻松。
在春秋时期,季孙、叔孙和孟孙三家家族掌控着鲁国的军政大权。为了夺回权力,鲁昭公派兵攻击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得知后,迅速赶来支援。三家联手击败了昭公的军队,使其不得不逃往齐国。由于失去了民心,百姓感觉像卸下了沉重的负担。
释:放下负担。负:承担。
[提示]形容人们卸下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47。
得其所哉!
在东汉末年,刘备在请到诸葛亮担任军师后,经常得到他的指导,使他对天下形势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起初,关羽和张飞对此感到不满,但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你们应该理解。”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得到与自己非常匹配的人或环境,就如同鱼儿得到水一般。
48小时。
千钧一发,形容非常危急。
西汉著名文学家枚乘,擅长写作辞赋。他在吴王刘濞手下担任谋士,反对刘濞反叛朝廷。他劝说刘濞:“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别指望重新得到了。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然而刘濞并未听从,他的军队反叛,最终被朝廷大军击败。
[注释]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等于十五千克)为一钧。
[提示]比喻形势或情况已经非常危急。
49岁。
手不释卷,汉语成语,意思是书读得津津有味,手不释卷。
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擅长领兵作战,取得了许多战功。然而,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喜欢阅读。吴王孙权曾劝他:“你掌管军政大权,应该多读兵书和史书。”吕蒙回答道:“抽不出时间。”孙权接着说:“光武帝领兵打仗时,手都从来不离开书,你比他还忙吗?”从那时起,吕蒙开始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将领。
释:打开。卷:书本。提示:
[提示]形容勤奋学习或沉迷于阅读。
50分。
天衣无缝,成语,作谓语、定语,原指神衣,后比喻事物周密完美,不留痕迹。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郭翰的年轻人。在一个炎热的夜晚,他坐在大树下乘凉。突然,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飘了过来。郭翰惊讶地发现仙女的衣服没有一丝缝隙。他好奇地问道:“你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呢?”仙女笑着回答:“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缝的,怎么会有衣缝呢?”
[提示]比喻事物非常完美,没有任何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