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商银行特约赞助的《大戏看北京》,今晚21:05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让我们走进我党平西情报联络站,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电视剧《潜伏》是谍战剧的一个里程碑。剧中,余则成和翠萍假扮夫妻深入敌穴,为我党获取了大量宝贵情报。如今,余则成和翠萍的原型人物的故事以戏曲的形式重新搬上了舞台。由北京乡情缘河北梆子剧团创排的大型红色舞台剧《平西情报站》,再现了王文、王凤歧、梁波、苏静、刘致祥等众多革命志士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英雄事迹。本期《大戏看北京》邀请了这部剧的各位主创,为大家深入解读创作背后的故事。
从《潜伏》到《平西情报站》。
平西情报联络站位于门头沟区妙峰山脚下,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重要情报联络站,在隐秘战线上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期节目录制地点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钟鼓楼附近。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和翠萍的原型王文和王凤岐当年就住在附近的鼓楼南大街烟袋斜街小石碑胡同11号。他们从家中发出无数宝贵情报,那些秘密电波正是通往平西情报联络站。
王文、王凤歧、梁波、苏静和刘致祥等革命志士,为了国家大义,不畏生死,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了将他们的传奇故事搬上戏曲舞台,《平西情报站》的主创团队经过深入的资料查询和走访,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工作,并挖掘出了更多闪光的故事。
一份情报抵得上十万雄兵。
毛主席曾为一本情报专业书籍题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彼”。情报是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作用往往胜过千军万马。平西情报站专门设有电台,负责传递北平、天津、保定等地发展建立的情报站组的情报信息,并负责接送人员和运送战略物资。王文王凤岐夫妇利用在北京的秘密电台,向平西情报联络站发送了大量情报。1947年,他们发出的密电对我军华北战场取得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份情报,我晋察冀部队发动了著名的清风店战役,歼灭了国民党第三军一万七千多人。聂荣臻元帅曾感叹:“我们的情报组织抵得上十万兵马!”
王文王凤岐夫妇为了掩护真实身份,不得不假扮夫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产生了感情,最终成为了真正的革命伴侣。这份深情厚意和忠贞不渝的爱情也体现在了《平息情报站》这部戏曲中。
在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曾用鸡窝藏匿金条。而在《平西情报站》中,也有一段类似的故事。为了防止电台被敌人发现,王文王凤岐夫妇在白天用铁丝晾晒衣物,到了晚上则改装成天线进行无线电报发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秘密传递着各种重要的情报。
红色交通线,即电报传递情报。
尽管电报能够快速传递情报,但它也容易被敌人截获。在当时敌我双方环境下,我党情报人员通常会通过情报交通员来传递情报。然而,在北平,敌人设有多道关卡,为了躲避检查,情报员需翻山越岭,一路艰险。有些情报交通员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这条线路后来被称为“红色交通线”。
在电影《平西情报站》中,交通员刘致祥和李才为了护送电台,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完成任务。这个故事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其中主角原型为刘致祥和李才。
在红色交通线上,情报战士们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有一次,交通员梁波在执行任务途中,为了掩护战友突围,独自面对敌人。他最终在妙峰山下英勇牺牲。女情报员苏静深爱着梁波,她继承了梁波的遗志,在六年里一直坚守在妙峰山的一个山洞里,守在电台前传递情报,直到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这些感人至深的经历被写进《平西情报站》中,旨在让“红色交通线”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永世长存。
金融助力山乡巨变,革命老区焕然一新。
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涧沟村,这个《平西情报站》故事的发生地,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北京乡情缘河北梆子剧团继承了“红色交通线”的精神,不畏艰险,为村民送戏下乡。在涧沟村的舞台上,《平西情报站》的故事正在上演。台下观众中,有很多是当年革命战士们的后代。当这些革命战士的后代在舞台上看到先辈的故事时,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乡村振兴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大戏看北京》的老朋友北京农商银行为了给农村居民创造幸福,倾尽所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一系列创新的金融产品,极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收入状况,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农商行,以农为先,不仅是银行金融供给站,更是农村发展的坚实后盾。
在北京农商银行的推动下,普惠金融服务迅速扩展到农村地区。他们推出了“凤凰助飞”乡村振兴融资服务品牌,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金融选择,满足了他们的多样化需求。这一举措持续“贷”地帮助农村居民走向增收致富之路。同时,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也直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农村居民在努力工作之余,也能享受幸福的生活。
今晚21:05分,北京农商银行特约赞助的《大戏看北京》将在北京卫视播出。让我们一起重温《平西情报站》的革命精神,感受新农村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