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房外墙面重新做了油漆、楼道进行了修整、小区绿化错落有致,现在住得很舒服,我不准备搬啦!"李老伯已经在新海镇的新海二村住了几十年。他原本打算卖掉房子,换个地方养老,但最近他改变了主意。
新海二村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小区建设时间早,环境混乱、基础设施薄弱、居民矛盾频发等问题,给小区治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为了解决新海二村居民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小区居委会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他们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成功解决了基层治理中的难题,切实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通过一系列的升级改造,这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已经焕然一新。
当记者走进新海二村居民区时,他看到了许多“红马甲”的身影。他们深入社区,或调解邻里纠纷,或助老帮困,为社区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刘阿姨,这两天怎么样,有没有需要带的东西,我过会儿到您家。"57岁的志愿者倪静娟是社区“老伙伴计划”的一员。她几乎每周都会参加志愿者活动。倪静娟告诉记者,目前“老伙伴计划”共有20余名志愿者,他们与社区的独居老人们结对。
倪静娟的日常工作包括携带一个帆布包、穿一件红马甲和记录一个工作日志。她的工作日志本上记录了结对老人的日常生活状况,以及小区居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诉求。
据新海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蔡积慧介绍,为了更好地照顾小区里的老人,居委会和志愿者们采取了全新的“三色服务”方法。他们会定期探望社区内高龄、身体状况不佳、无子女的“红色”老人,每周至少一次;也会定期探望高龄、有子女但不在身边的“橙色”老人,每两周至少一次;还有一些7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绿色”老人,居委会和志愿者们则会每周与他们联系问候。
“不久前,我跟居委工作人员反映小区周边道路破损严重,影响出行,很快出行难问题就得到了解决,真是太好了。”居民陈阿姨对居委会的服务效率赞不绝口。
过去,新海二村社区周边的海辉路及部分路段因年久失修而破损老化。每逢雨季,积水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的出行。居委会工作人员实地查看了情况,并联合新海镇规环办、城建中心等部门彻底解决了问题。此外,居委会还组织人员对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棚进行了整修,并解决了空间小、无法充电、扫码支付等问题。
蔡积慧向记者透露,在“加减乘除”的工作机制下,许多民生问题都得到了妥善处理。每周,居民区“两委”干部都会外出走访,了解百姓需求。“我们还成立了议事团队,基本每周会按照居民的诉求进行梳理分类,比如环境改善、路面修缮、绿化缺失等,同时鼓励居民加入自治队伍。”社区干部会走进小区,让居民百姓走出家门。在这“一进一出”之间,居委会干部与居民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日常联系也得到了加强。
为了有效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新海二村社区采用“乘法”的工作机制。该机制联合辖区内的党员、退役军人和大学生等群体,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楼道乱堆物清理、居民水电气检修和飞线充电制止等工作。通过这些努力,实现了社区治理的“加速度”。
不久前,新海二村居民沈老伯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楼道里的水管突然漏水,他急忙联系物业部门进行维修。然而,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严重。居委会得知此事后,迅速介入并与物业部门协同处理。不到半天时间,问题便得到了圆满解决。沈老伯对此非常满意,他开心地说:“现在小区环境也好了,家里出现漏水、停电等问题,打了居委电话后,很快就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效率高质量好真心不错。”
据了解,目前社区坚持问题分层分类处理原则,所有小区楼栋内部问题都会召集居民党员骨干、居委会负责人、物业等协调解决。对于小区外复杂问题,则召集居委会负责人、物业、民政、城管等职能部门共同协商,以实现服务群众的“乘法”效能。蔡积慧表示:“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服务关系民生,从‘治理难’到‘共同治’,从‘服务有’到‘服务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加有保障。”
“赵阿姨,您在微信群里提的意见我们已经收到,会尽快解决。”“吴老伯您上次说到的低保复审问题,我们会再次联系您的女儿进行沟通。”为更好地收集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矛盾难题,新海二村居委会建立专门的微信群,形成“发现在前、社区处理在前”的办事体系。针对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群体,工作人员则通过入户问卷调查、上门走访调解等形式,多渠道倾听居民心声,消除社区内部矛盾。
“‘除法’工作法则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居民解决难题,更需要在人员安全上消除隐患,筑牢安全防护网。”蔡积慧说。居委会干部定期组织志愿者团队入户宣讲防火、防盗、防电信诈骗等安全常识,同时针对小区乱堆乱放、私拉电线等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对辖区大型超市、商铺配备的灭火器进行定期排查,每月记录检查情况。
“加减乘除”工作法则将基层治理“千条线”编成“一根绳”,新海二村社区将继续围绕这一法则,不断探索新路径、新举措,让基层治理更具温度,让居民生活更具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