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五峰山上的一堂特殊党课

67五峰山上的一堂特殊党课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撰写的一副名联,激励了一代代新闻工作者。6月28日,河北日报秦皇岛分社与秦皇岛日报社联合举办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来到昌黎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追寻先驱的革命足迹,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在五峰山脚下,参加活动的党员们肃穆地站立着。他们向革命先驱敬献花篮,并向李大钊铁肩纪念像鞠躬三次。重温入党誓词后,党员们沿着先烈们曾经走过的足迹,在苍松翠柏间听着讲解员讲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事迹。这堂特殊的党课让党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

视频制作:杨宽。

李大钊曾8次登临五峰山,游览、暂居、避难、从事革命活动。初次游历,五峰山的秀丽风光和守祠老人刘克顺的热情款待给李大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称之为“生平此游最乐”。4年后,李大钊为寻求救国之道准备前往日本留学。在出发前,他再次登上五峰山,期间昌黎车站发生了一起5名铁路巡警被日本驻军枪杀的惨案。李大钊得知此事后悲愤交加,在五峰山上发誓报效国家,写下了《游碣石山杂记》:“彼倭奴者,乃洋洋得意,昂首阔步于中华领土,以戕我国士。伤心之士,能无愤慨?自是昌黎遂为国仇纪念地。山盟海誓,愿中原健儿,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以不与倭奴共戴天者,有如碣石。”

回国后,李大钊多次重返五峰山,并在此撰写了多篇论著、散文和诗歌。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将李大钊等20名革命者绞杀。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绞刑台,英勇就义,时年38岁。

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李大钊的革命事迹。党员们全神贯注,被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事迹深深打动。尤其是当讲到李大钊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支持党的工作、帮助同志和救济贫苦青年时,党员们纷纷感动落泪。一位女同志更是用纸巾擦着眼泪,红着眼睛说道:“我一定要给女儿说说今天的活动,给她讲李大钊的事迹。”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党员代表表示,作为新闻工作者,他们将牢记党的新闻事业的初心使命,磨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薪火相传,精神永续。

田哲轶、杨宽、唐晓辉统筹:

审核:卢冀明、刘菡、郭晨蓉

监审:李庆伟终审:

终审:何义安、周岩、赵明。

▼学会识别毒品

往期文章

▼学会识别毒品

秦皇岛日报社的全媒体矩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