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献血者日】捐献血液,分享生命

【世界献血者日】捐献血液,分享生命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是“汇聚青春正能量,无偿献血传爱心”。

生命离不开血液,输血是一种抢救危重病人的特殊医疗措施。由于救命的血液目前无法人工制造,临床用血只能依靠健康人体的捐献。

无偿献血是指自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收取任何利益。这是一种崇高的行为,旨在拯救他人的生命。无偿献血者是支持我国血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什么是无偿献血呢?

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无偿献血而输血却需要支付费用。国内外大量的数据表明,自愿无偿献血者相较于有偿献血者,感染各种输血相关病毒的概率更低。

自愿无偿献血者通常接受过正规教育,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且婚姻状况稳定。他们通常生活方式健康,因此感染血液传播病毒的可能性较低。

然而,有偿献血者中有些人没有稳定收入,他们容易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因此输血相关病毒感染率明显增加。

因此,只有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坚决禁止买卖血液,才能确保医疗用血的安全性和质量性。

既然献血是免费的,那么为什么用血还需要收费呢?一位血液专家形象地比喻道:每家每户的自来水都需要经过过滤、输送和储存等过程才能到达居民用水点,而这些过程所产生的费用当然应该由使用者承担。同样的道理,血液从采集、分离、检测和存储到运输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也应该由使用者承担。

哪些人可以献血呢?

国家鼓励18至55岁、男性体重超过50千克或女性体重超过45千克的健康人群献血。对于曾经多次献血且没有出现献血反应的健康人,年龄限制可放宽至60周岁。

患有传染性疾病或与传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重要器官有严重疾病的人士不宜献血。曾经与易感经血传播疾病高危风险者发生性行为、输注过全血及血液成分、被血液污染伤口及施行文身术者,一年内也不宜献血。患有感冒、发烧、炎症、手术、口腔护理(包括拔牙、洗牙)或女性生理期前后的人士,应暂缓献血。

献血是否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献血会对献血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吗?事实上,献血不仅对身体无害,反而有益。符合献血条件的人士,每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仅占正常人体血液总量的十分之一,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性损害。

在参加无偿献血之前,工作人员会对每一位献血者进行血红蛋白浓度测定。只有在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献血,才能避免贫血的发生。采血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使用一次性使用的采血针头和血袋,并按照要求及时销毁,以避免传播疾病。

坚持定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液流速,提高脑血流量,缓解或预防高黏滞综合征,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科学、定期献血能够促进血液再生,增强机体自我更新能力。此外,献血还能改善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绪能够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影响大脑及其他组织与器官,使其保持良好状态,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献血不仅是一项高尚的品行,更能救人性命。在帮助他人、与人为善的同时,您不仅能净化自己的精神,慰藉自己的心灵,还能让生活更加充实。

在献血前后,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呢?

献血前,献血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剧烈运动。

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因此在献血前三天应避免服用药物。此外,献血前一天和当天不要空腹。

在献血前一天和当天,您可以按照平时的习惯进餐,但建议食用低脂肪食物,避免食用油腻食品。此外,建议您在献血前适量饮用水或糖水,少喝盐水。请注意,不要在献血前饮酒,特别是不要饮用烈酒。

献血后,应立即按压针眼部位10分钟,以防止针眼部位再次出血。在24小时内,应避免用水浸润针眼部位,避免使用不洁物品接触针眼部位,并且不要搓揉该部位。

献血当天应注意休息,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高温作业、驾驶车辆、体育比赛和通宵娱乐等活动。补充营养时应适量,可以食用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奶制品和新鲜鱼虾肉蛋等食物,但不要过量。

献血后身体多久能恢复?

献血分为两种类型:全血献血和成分血献血。全血献血是指直接从血管中抽取血液,而成分血献血则是将血液中的血小板分离出来,通过采血机离心后输回献血者的血液中。

献血后,身体会失去一些水分和无机物,但这些损失会在1~2小时内得到补充。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合成,可在一两天内得到补充。血小板和白细胞在短时间内也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红细胞的恢复则需要1个月。因此,全血献血间隔应不少于6个月;单采血小板后捐献全血,间隔应不少于4周;全血献血后单采献血小板间隔应不少于3个月。

捐献血液,传递生命的希望。无偿献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生命保驾护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