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没命!梅雨季江浙此类急危重症须注意!

差点没命!梅雨季江浙此类急危重症须注意!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上海在入梅之后,气候变得多变。

最令人讨厌的“呴势”体感上线!

但小坊要严肃提醒您,

如果您的身体出现了明显的症状,

不要仅仅认为这是天气的原因。

该就医的还是要就医!

万一发生心梗,

情况并非普通胸闷!

进入梅雨季节后,心梗小高峰期到来。

据奉贤区中心医院的记者报道,

进入梅雨季节后,

已经出现了第一个心梗小高峰。

在CCU病房里。

前几天,郭先生因急性心肌梗死而住进了医院。

如今,他的康复情况良好。

端午假期前,49岁的郭先生在外工作时突然感到胸痛不止。当他赶到医院时,发生了室颤。医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幸运的是,经过及时抢救,郭先生才从鬼门关中被救回。

郭先生向记者透露,他几乎没有基础疾病。起初,他只是感到最近工作压力较大。加上入梅后,天气闷热,他的身体开始出现不适。在发病当天,天气尤其闷热,让他感到胸口疼痛。他马上去医院就诊,但到了医院后却失去了意识。

根据奉贤区中心医院的描述。

奉贤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马江伟介绍说:

自从入梅以来,天气变得越来越潮湿。

像郭先生这样的心肌梗死患者

心梗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马江伟,奉贤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表示近期收治了许多急危重症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从入梅以来,天气变得湿热,气压较低,白天和晚上的温差也较大,这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近期我们收了好多急危重症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入梅以后天气比较湿热、气压比较低, 有时候白天和晚上的温差比较大,这对心脑血管疾病来说是比较大的考验。

这个时候,我们的血液粘稠度会增加;此外,血管容易发生痉挛,斑块容易破裂,在短时间内在血管内部形成血栓,从而导致脑梗或心梗。

详细报道,请点击视频8915。

其实,这不仅仅是在上海。

放眼整个江浙地区,近日都呈现出一种湿热的状态。

类似的患者并不少见。

仍有人最初只是胃部不适。

没想到竟然有心肌梗死的风险!

在梅雨季节,多种症状值得我们注意。

一位男士在饭后呕吐,他以为这是胃病的症状。

经过检查,竟然是心肌梗死。

近几日,浙江省人民医院接诊了多例心梗患者。医生分析,除了患者自身因素外,梅雨天气也可能是导致心梗发作的原因。

邹先生,一位近60岁的男士,几天前刚吃完早饭,突然感到恶心,呕吐了2次。同时,他感到明显的烧心感。邹先生原本以为是胃病发作,便自行吃了胃药,但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于是,他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

经过医生的询问,邹先生发现自己有20年的吸烟史。他的心电图显示下壁ST段压低,心肌损伤标志物为2.58ug/l,被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生立即给予药物治疗,并建议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没想到,

邹先生听后,一口拒绝了。

坚称自己只是因为饮食不当而导致肠胃不适。

而且此时烧心等症状已缓解。

"这病的凶险超乎你想象!"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医生们反复向邹先生解释病情,最终他同意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几支冠状动脉都有明显狭窄,尤其是左冠回旋支全闭,情况十分危险。主任医师郑浩及时为他实施了PCI及球囊扩张术。术后,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他感到非常后怕,并对医生再三表示感谢。

在梅雨季节,我们需要警惕心梗的发生。

专家提醒,夏季昼长夜短,梅雨季节身体不适,晚间睡眠质量下降,加上游玩和熬夜导致过度劳累,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脏问题。

在梅雨季节,我们应该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我们应该保持心态平和,不要过于激动或紧张。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人,我们应该按时服药,不要随意中断药物治疗。

此外,对于心梗,有时它会“声东击西”。

心梗有时会“声东击西”,

有人误以为是胃炎等轻微疾病。

然而,结果却是极其凶险的心梗。

值得警惕。

大多数急性心梗患者的预警信号包括疲乏、胸闷、心绞痛频繁发生、呼吸困难,同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等症状。对于疑似患有急性心梗的患者,应立即拨打120求助,尽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健康连连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立娟: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立娟指出,年轻人发生猝死通常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因此,当出现胸痛症状时,应高度重视,否则可能危及生命。平时,预防和管理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非常重要。只要把这些因素控制好,就能减少胸痛,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年轻人发生猝死,往往要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出现胸痛症状后一定要高度重视,否则就有可能威胁生命。平时,做好高血压、高血脂的预防管理很重要,把这些危险因素控制好,减少胸痛,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救治的关键在于黄金60分钟。这需要急救医疗系统、心血管内科、急诊科、胸心外科、介入科、影像科和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合作,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诊疗,建立区域化协同救治体系。只有与时间赛跑,才能创造生命奇迹。

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根山表示,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极结果。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都是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在我国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力衰竭患者约有890万人,其中约50%的患者在诊断5年后死亡,生存率甚至低于多种癌症。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都是心衰的高危人群。在我国3.3亿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衰病人约890万人,其中约有50%的心衰患者在诊断5年后死亡,生存率甚至低于多种癌症。

到了晚期,心衰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状,那就是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感到气喘,夜间无法平卧。这主要是因为病人的心脏和肺部血液增多,而血液中的氧含量降低,因此病人会感到喘不过气来,这也是心衰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最新研究表明,“格列净”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并与传统的“金三角”方案相结合,形成新的四联疗法,也被称为“四驾马车”。这种新疗法是当前心衰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有望突破心衰治疗的“瓶颈”。然而,目前尚无方法能够完全治愈心衰,患者可以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来减缓心脏衰竭的速度。

东南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乃丰表示,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紧急抢救能够使他们转危为安。但如何让这些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合理的康复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对心血管病患者的紧急抢救,病人转危为安后,如何让这样的病人尽快回归到正常生活?此时,合理的康复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

心脏康复治疗实际上是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二级预防,它主要针对出院后心脏疾病患者,提供一个延伸、全程的诊疗服务体系。因此,心脏康复治疗采用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学科服务新模式,为病人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综合管理方案,包括患者的医学治疗、运动康复、营养支持、心理建设等各个方面。这样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预后,改善生活质量,推动心血管疾病从预防、诊疗到康复的一体化管理,促进完整的心血管生命链条的构建和优化。

来源包括健康江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新闻坊和都市快报等。

其他内容请点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