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地籁、人籁与天籁。
听了子綦的长篇演讲后,子游深知老师所说的只是地籁和人籁。于是他再次询问:“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回答说:“地籁”实际上,“地籁”只是自然界中各种孔窍的代称,“人籁”则是人工制作的各种乐器。“籁”在先秦时期曾被用作箫的名称,如笛、竽、号等,它们都属于“比竹是已”,即竹子一类的东西。那么,“天籁”又是什么呢?
子綦回答道:“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明末时期,在四川有一位杰出的老和尚,他的名望甚至不输于破山海明禅师。大家是否读过《佛教三字经》?该书的作者是谁?就是吹万老人(四川忠州吹万聚云禅师)。杨仁山先生和印光老法师都对《佛教三字经》进行了补充修订,因为吹万老人是明朝末期的人,而他们是清末至民国年间的人,明末到清末还有三百年,所以还有一些故事需要补充。因此,《佛教三字经》是吹万老和尚的原创作品,从他的名字中我们就能看出《庄子》与禅宗之间的关系。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我们每天都在说“自己”,知道这个“己”吗?这个“己”应该做动词来理解,意思是“己”,也就是“自己”的意思。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研究这个“己”。回到正题,众窍、万物都有各自的声音,在同样的风力下,大树发出大树的声音,小草发出小草的声音,水面发出水的声音,山里发出山的声音。每棵树都有它独特的声音,每片林子也有它独特的声音。“吹万不同”啊。“而使其自己也”,发出的声音都是它们自己的声音。万物都有各自的声音,但那个能“吹万”的不是万物,它不是具体的东西。我们起起落落的念头、来来去去,谁在感知这些念头、谁在发动这些念头?念头的起灭来去、喜怒哀乐也就是万窍怒呺呀!谁在推动我们的喜怒哀乐?谁在推动人心的万窍怒呺?《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己”就是自然呀。这个“己”是动词,不是我们平时常用的“自己”这个词。因此下面又叫“自取”,这个“取”也可以作“趣”字讲,是趋向。这个也是“吹万”,是“自己”的“吹万”,并不等于我们小我的那个自己。我们小我的那个自己是阿猫就是阿狗,是阿猫就是阿猫,它们自己是它们自己的,但“吹万”的那个“自己”超然于万物之上,是“万象之中独露身”的那个东西,它就是“吹万”,是它“自己”。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尽管万物形态各异,运行轨迹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但总导演是谁呢?我们知道有生态链、蝴蝶效应等。这些都只是具体的。我们推导因缘,这个因缘、那个因缘,现在已经推到因特网了。《华严经》中庞大的网络结构,将宇宙万事、无量法界全部纳入其中。那么谁在操盘呢?“怒者其谁邪?”这就需要参究了。并不是只有禅宗才叫人参究,《庄子》中“怒者其谁邪”也是叫人参究的。
前面所讲的是南郭子綦在“吾丧我”后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他在道上对人生和自然的感触而产生的。接下来,我们将从自然过渡到社会,再回归到社会人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世道人心”。六祖菩萨曾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那么世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人生又怎么回事呢?天籁、吹万、自己、自取以及“怒”,都在谈论同一个话题。大家应该弄明白。下面这一段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众生的相貌,也刻画出了人们在世间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这是人籁,而天籁也在其中暗暗运行。
——《禅说庄子》
冯学成先生的简介如下:冯学成居士于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在此期间,他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并通过其推荐前往参拜本光法师。后来,他更历访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 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在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他因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冯学成居士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和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并于多地讲学。 近几年,冯学成居士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和粤海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他曾出版过二十余部禅宗等方面的著作。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粤海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二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