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海拥有其独特的角色定位。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是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理想选择。这里有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示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有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辐射长三角、走向全中国。同时,上海也是国内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最佳跳板。依托上海,企业可以更加有力地统筹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更加高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上海需要培育什么样的精神与文化,打造什么样的营商环境,不仅对上海,而且对全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7年5月,习近平提出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16字“上海城市精神”。新的上海城市精神深刻改变了上海,使其变得更加谦和包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已经转型为“服务员”,他们乐于给自己贴上一个新标签: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店小二”,需要掌握特殊的技巧。上海干部深有体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政府对企业提供服务,但绝不能越位。这需要政府在思考和行动上进行革命性转变,背后有一场近乎革命性的观念再造和流程再造。习近平在2007年曾说过:“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要更加坚定地思考和行动,在国家战略下思考和行动。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上海的发展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这也可以看作上海城市精神的一个注解:追求大气,首先要更多思考大局,力求“去私去小”。
习近平不仅有铿锵有力的豪言,也有许多温情脉脉的诗句,例如“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在上海的干部讲话和报告中经常出现,并迅速成为当年上海的流行语。它传递了上海与其他地区交往的道理:在帮助他人时,我们不仅能获得自身的满足,还能收获他人的感激;我们不应斤斤计较于小利,更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
习近平在上海工作期间,深入思考了上海与周边省市之间如何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他认为,如果只谈合作而不谈竞争,区域发展就没有活力;如果只谈竞争而不谈合作,区域发展就不能成为国家战略。但是,不管合作还是竞争,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换位思考,互惠互利。
习近平对来访的杭州市党政代表团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大城市,就在于它能够包容;上海要有一种自觉,一定要有包容心。
此后,其他省市的干部明显感到与上海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在上海主动积极的介入下,一些久拖难决的问题开始有了眉目。例如,长三角城市一直希望推动公交卡互通,但由于设备制式统一问题迟迟未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提出可以先统一读卡器,通过这种方式来折中解决。
他对上海的干部们说:“人家称上海是‘老大哥’,我们更多地要换位思考,考虑人家的利益。‘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在一些蝇头小利上斤斤计较,纠缠不休,那是非常短视和狭隘的。
在2014年5月考察上海时,习近平曾谆谆嘱托:要切实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着力点,努力创造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他还要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2017年底,在上海召开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上,出台了一份详细的《上海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
许多媒体报道称,上海正在采取“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举措”。这些举措源自这座城市对自身未来的思考:在未来10年或20年,上海将如何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海将通过提供充足且高效的制度供给,以及深入推进政府改革,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节选自《六个坚持故事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