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自治县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该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建设“生态关岭”为切入点,以产业“发展线”、生态“保护线、农民“致富线”为主抓手,推动石漠化治理取得新成效,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这种产业“治”石、技术“治”石、干群“治”石、群众受益的石漠化治理关岭模式,已经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截止目前,全县石漠化面积累计减少了412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减少了61.86%,被评为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
时下正值蜂糖李成熟的季节,漫步在关岭县新铺镇,浓郁的蜂糖李果香扑鼻而来。饱满的蜂糖李挂满枝头,郁郁葱葱的蜂糖李果林里,刘天胜正带着工人乐呵呵地在自家地里采摘成熟的蜂糖李。连绵起伏的蜂糖李林镶嵌在绿茸茸的大山里,曾经“天灰不见草,皆是乱石岗”荒芜不堪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卧龙村团坡组村民刘天胜表示:“过去,我们这里是一片荒山。政府提供树苗并指导大家种植,因为收益不错,所以在外打工的人都回来了,种起了蜂糖李。一年下来,平均每家收入几十万元。我自己种了70多亩,一年收入20至30万元左右。现在,部分群众不仅养牛,还种植蜂糖李和牧草。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比以前更好了。
刘天胜所说的蜂糖李产业只是新铺镇绿色产业的一个例子。自2016年以来,新铺镇抓住了十年的发展黄金期,大力发展蜂糖李、果冻橙、葡萄柚、明日见柑橘和花椒等绿色产业。这些举措推进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副镇长何英彪表示:在16年以前,我们团坡组全都是荒山。但在政府的大力指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引导农户采取石漠化治理+产业+基础设施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户种植蜂糖李。现在,我们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群众腰包也鼓起来了。现在蜂糖李产业已经成为新铺镇的绿色支柱产业。
除了发展绿色种植业,新铺镇还探索了一种发展模式,即种草+关岭牛。该模式利用石山荒坡种植皇竹草,不仅有效治理了石漠化,还提供了优质饲草。在新铺镇卧龙村高志林的养殖场里,关岭牛养殖大户高志林刚打开牛圈门,牛儿便奔向草山,尽情享用草地。今年,他养了100多头关岭牛,并流转了2千余亩草地,准备大展拳脚。
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关岭牛养殖大户高志林表示:“我曾在外打工,听说新铺镇大面积种植皇竹草,于是返乡养牛。目前,我养了140多头牛,经济价值约200到300万元。我们的草场面积为2300亩,如果草多,我们可以卖出去,卖草的收入可以用来购买精料。
为了实现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化发展的有机结合,新铺镇在其范围内种植了5.5万亩皇竹草、1.6万亩花椒和1.5万亩蜂糖李。这种种植方式使石漠化程度降至10%以下。同时,在充足的饲草供应下,新铺镇积极拓展关岭牛的产业发展,探索出“四统三分六个有利”的“关岭牛养殖小区”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让更多的老百姓通过种草养牛、发展精品水果实现增收致富,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标。
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党委书记张向华表示,该镇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石漠化治理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在未来工作中,新铺镇将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抓手,重点加强农业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确保关岭牛和蜂糖李的品质再上新台阶;同时抓好市场开拓,确保老百姓能够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并卖出合理的价格,将新铺镇的生态绿色农业产品打造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关岭县花江镇坝山村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当地实际,将花椒产业作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主导特色产业之一,走出一条既“妆点”山坡又鼓起村民钱袋的新路。昔日的乱石坡上,漫山遍野的花椒绿树成荫、结出硕果,成为生态治理和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坝山村花椒种植大户曾得春表示:“以前,坝山村到处都是大石头,都是坡地。种包谷时,泥土都保不住。但现在种了花椒后,泥土就保住了。现在我们把需要修理的花椒树叶枝丫留地面上,既可以肥地,还可以保土。现在你能看到连片绿色的花椒树。
近年来,关岭县在探索石漠化治理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和科学论证,决定调整种植花椒产业。这一举措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增收和石漠化治理问题。种植大户曾光能从2018年开始尝试种植花椒。在精心管理下,2020年,他的40余亩花椒每亩产鲜花椒800斤,每斤售价约10元,年产值达32万元。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坝山村花椒种植大户曾光能表示:“我家种了40亩花椒,一年能卖到二、三十万元。现在我们村里几乎每家都种花椒。
自2014年以来,关岭自治县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已完成57万亩的营造林,其中包括40万亩人工造林、9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中幼林抚育和3万亩退化林修复。此外,还完成了20万亩人工种草。全县林地保有量稳定在124万亩,森林覆盖率不断增长,由42.42%提升到59.12%。关岭自治县荣获全省唯一一个“南方典型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称号和全省四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之一的称号。全省首单草原保单落户关岭,为全县进一步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将花椒产业作为石漠化治理的制胜“法宝”,“石漠化治理+花椒产业”治理模式逐步成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产业化齐头并进。
曾经,关岭县14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岩溶面积达1160.62平方公里,石漠化率高达42.5%。山高坡陡,土壤贫瘠,当地干部群众在恶劣自然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用双手在贫瘠石山上搬石造地,植树保土,建池蓄水,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如今,“天灰灰,草茫茫、到处荒草乱石岗”的景象变成了“三改坡地、果林成畦、牧草成顷”的优美蓝图。
来源:关岭融媒体中心张立孙豪杰。
监制:许克剑 编审:
编审:杨化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