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1613-1682),是明末清初江南昆山千墩人。他最初名为绛,后来更名为继绅,字忠清,最后仍使用绛这个名字。在明朝灭亡后,他改名为炎武,字宁人,并自署蒋山佣。学者们尊称他为亭林先生。顾炎武是明兵部侍郎章志曾孙,也是同应次子和同吉嗣子。他与同乡归庄相友,并被称为“归奇顾怪”。顾炎武曾参加昆山和嘉定抗清斗争,后来南明唐王授他为兵部主事。在明朝灭亡后,他周游世界各地,以气节自励。在旅途中,他总是开垦田地,并与同道一起致力于复兴事业。在清康熙年间,他被诏举为鸿博,并被推荐修《明史》,但均未接受。晚年时,他迁居陕西华阴,最终在山西曲沃去世。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他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以“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为学问宗旨,强调经世致用。他是清代朴学开山之祖,著有《日知录》、《亭林文集》、《亭林诗集》等著作。后世学者或继承其为学方法,或发扬其治学精神,形成了乾嘉汉学的鼎盛局面。《清史稿》卷四八一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