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目标定位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能种地、会养殖、可生存”,到21世纪伊始的“助流动、富物质、优基建”,再到现如今“兴产业、育人才、植文化”的重大突破。未来,如何切实落实这种目标转向,担当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历史使命,值得深入探讨。
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具有时代价值。
首先,职业教育能够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均衡发展。面对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的现状,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外部驱动因素,如资金投入和设施建设,来挖掘乡村特色、开发人力资本,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挖掘当地的显性和隐性资源,形成乡村产业的特色;另一方面要提供精准化的技能培训,吸引技能人才来建设家乡,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引擎。
其次,职业教育能够激发乡村产业的活力,助力现代化乡村建设。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有力途径。职业教育可以立足当地产业布局,动态调整院校专业(群)布点;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农村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促进新型农业技术转化,加快农业技术迭代升级。
其次,职业教育能够推进“技意双扶”发展理念,为农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富足。通过挖掘乡村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色,将其融入人才培养中,实现工匠精神、技能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的自然融合。这样可以宣传乡土文化、传播优秀民俗、弘扬文化自信,最终共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最后,职业教育能够贯彻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打造农村生态治理的格局。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和美的乡村的必要前提,也是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职业教育应该从理念和行动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坚持绿色育人的理念,加强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必要性和基础知识的宣传,培养乡村生态潜在的治理主体。另一方面,推广绿色农业、绿色生产设施和常态化绿色生活技能等,为乡村提供绿色技术技能支持。
职业教育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首先,技能培训的基础能力与平台建设相对薄弱。调查发现,由于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安排农村当地的技能培训工作,大部分培训都由当地职业院校承担。然而,这些院校在教育场地、培训设备和师资配备方面的能力有限,这给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此外,我国的实训基地数量有限,面向社会的培训缺乏平台依托,并且存在“分布不均”和“资质不齐”的现实阻碍。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复杂现实因素的制约。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群体类型多样,文化水平差异明显,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包括一些因过早离校而文化素质偏低的青少年,以及已具备一定技术技能的返乡农民工,还有一些农民缺乏脱贫意识,甚至排斥技能培训。这大大增加了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制定难度。其次,农村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院校教师进行教学,容易导致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内容过少,与农村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再者,面向农村开展的技能培训大多“短平快”,培训课程可能来自不同的培训组织,相互关联度低,难度情况也前后不相对应。
构建大职教格局,协同推进乡村振兴。
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着巩固乡村产业特色优势、聚焦乡村技能资本、打造乡村生态与文化繁荣格局的重要使命。我们应当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大职业教育观推动“文明乡村”“技能乡村”“文化乡村”“绿色乡村”图景的实现。
要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打造乡村产业兴旺的格局。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与现代化产业的转型需求,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落实。引入与农村职业教育联系紧密的县域职业教育,利用省内“双高”院校现有资源开展试点,推行基于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县域分院”校区模式,争取早日实现“一县一产业,一村一技能”。院校专业设置要与当地核心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加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培养能够精准适配时代发展与乡村产业建设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让人才“向农而行”。推广产业学院与企业学区的共建模式,“引校入企”攻克乡村校企合作工作的难点。
其次,我们要抓住技能培训这个重要途径,推进乡村人力资本的打造。我们应将学习场所覆盖广泛的社会空间,构建一个面向乡村全人群、全技能、全生命周期的技能服务体系。我们要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技能需求和类型特点,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群,我们要提供以基础内容为主的技能补偿,帮助他们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进入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而对于有一定技能基础的返乡农民工等群体,我们要进行技能提升与补充。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我们要持续开展包含职业技能、生产技能、绿色技能、生活技能等在内的终身技能迭代服务。
三要以资源流动为抓手,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一方面,我们应利用职业院校现有的资源,开展符合乡村需求的公共文化活动,扩大现代化乡村文化公共空间。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参与农村阅览室、乡土博物馆、乡村振兴文化墙的建设,以及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来保护和推广乡村传统村落、古祠堂,推广手工艺和传统农业生产技艺,真正实现校地长期战略合作。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致力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从脱贫托底到全体共同富裕的转变。同时,我们也要培养新型的“智慧农匠”,从培育传统农民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实现全体共同富裕。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将在中国式乡村建设中描绘出一幅宜居、宜业的美好蓝图。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刘晓,浙江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兼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李甘菊,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