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主题教育】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对于理论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了“两个结合”对于理论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时代孕育思想,实践滋养理论。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我们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百年大党,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发。

“结合”为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2014年9月,在

在2014年9月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我们忽视了传统文化,就会失去精神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中国共产党不仅坚定地信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且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开拓性的理论创造,为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在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闭幕仅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延安,参观了中共七大会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

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道:“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当我们沿着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前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和追问:一个源自欧洲的伟大思想,为什么能够在世界东方广袤的土地上扎根,并结出充满中国精神和时代精华的硕果?

一个源于欧洲的伟大思想,缘何能扎根世界东方的广袤土地,结出饱含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硕果?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2021年7月1日,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面对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给出了一个坚定有力的回答。

从强调“文化自信”到提出“两个结合”,再到深入阐释“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化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他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其内在价值,并从文明与价值的高度进行创造性发展,使中华文化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编辑:“结合”,为中华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编辑:“崇龙尚玉”指红山遗址,“文明圣地”指良渚遗址,“玉华萌发”指凌家滩遗址。

编辑:5月27日,“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正式上线。它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了一个移动化、全沉浸、交互式的时空框架,让大众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编辑:身临其境、贯穿古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让古老的文明图景焕发新的生机。

编辑: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到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

编辑: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在广阔无垠的创新空间中展现时代精神、展现中国气象。

“结合”,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在2018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阿联酋之前,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向中方提出了一项请求。他希望习主席在访问期间能够签名并赠送两本阿文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其中,一本将被收藏在总统府图书馆,另一本则可以供王储本人阅读。

他希望习主席访问时,签名赠送两本阿文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本将收藏在总统府图书馆,一本自己阅读。

编辑:通过这部集中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我们可以品读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旁征博引、取精用宏。他们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具有主动和自觉。这种创新理论也具有世界影响力。

编辑:从北京冬奥会的惊艳亮相,到大唐芙蓉园的梦回千年,中华文化展现出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上海进博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更是彰显了“天下一家”的中国胸怀。

编辑:如今,在中华文明的照耀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结合”在道路、理论和制度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条贯穿古今的“文化之脊”中轴线。在它的北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屹立。在馆内,一艘嘉兴红船模型仿佛从历史中驶来,向人们诉说着中国道路的起源。

这条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而走出来的。

追溯初心,《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回望历史,大同社会理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中国共产党将二者结合起来,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从越走越宽广的“中国之路”中,我们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从具有强大真理和道义力量的“中国之理”中,我们更加夯实了理论自信。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他的这番话既博古通今,阐明了系统的生态观、深邃的文明观,又充满着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编辑:从中华民族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中汲取丰富的生态文化,将天地人统一,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联系起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志着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新的贡献。

编辑: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同时,我们应当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为人类求解放”理念,对古代“天下”观进行创造性转化,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编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活水,使其在中国的实践中生机勃发。同时,他也在中华沃土上植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文化与制度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深受人民拥护。

他强调:“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道:“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知常而明变者,方能赢得胜利;守正而创新者,方能不断进步。

借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治理思想,我们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以确保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的完整有序。

汲取“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等思想的智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编辑:借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传统法律思想,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规范社会秩序,化解矛盾。

编辑:......

编辑:跨越千年,我们始终坚持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汲取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文明,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我们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文者,乃贯道之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当今中国,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我们实现了又一次思想解放,并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出更为科学、更为完善的理论和制度。这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更好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感受着先贤智慧的淬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进行参观考察,并强调了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性。

编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了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我们必须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编辑:从“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我们可以读懂“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的文化传承;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我们可以领悟“改革不停顿”的誓言。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编辑: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和制度创新打下更坚实的文化基础。

为了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我们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党内“关键少数”,就推进理论创新作出重要讲话,明确了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

新时代以来,理论创新的历程充分证明了“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实践也证明,“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髓,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典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即“六个必须坚持”。这其中包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这些观点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和方法。

在新的征程中,只有掌握、坚持并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更好地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总结中国经验,将其提升为中国理论,并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编辑:广东茂名,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荔枝之乡。今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此地,实地考察乡村产业发展情况。

面对热情的村民,总书记表示:“我们要搞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钱赚得再多,不讲精神文明不行,我们的乡风民俗要文明;生态和经济要和谐,‘个体现代化、村里脏乱差’不行……乡村振兴要和这些‘国之大者’结合起来。”

编辑:一席话,道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

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人类对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不断塑造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模式,并深化了对现代化本质内涵和规律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在充分吸收中华文明五千年深厚底蕴的基础上,展现出了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图景。

浩渺行无极,扬帆信风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当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通过“中国之理”来回答时代课题,通过“中国之制”来推进“中国之治”。这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新华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