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现代化】刘路:乌卡时代大学“智慧人”培育的困境与破解路径——基于熵变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分析

【高等教育现代化】刘路:乌卡时代大学“智慧人”培育的困境与破解路径——基于熵变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分析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刘路,一位副教授,拥有管理学博士学位,专注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刘路.在乌卡时代,大学“智慧人”培育面临困境,破解路径在于应用熵变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3):12-20。

在这个超级不稳定的乌卡时代,信息焦虑是引发大学生熵增的重要原因。而具备信息加工能力则是人类抵抗熵增的基本条件。因此,培养“智慧人”成为大学新任务。我国在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知识人”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培养大学生慎辨、慎思、慎行方面的教育仍有短板。这导致许多大学生因信息加工能力不足而出现信息焦虑,处于高负荷、高熵过劳、危险状态。面对乌卡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我国大学应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个人内省和网络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信息辨识、筛选和整合的方法,成为能够抵抗熵增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人”。

在乌卡时代,大学应加强“知识人”教育,培养“智慧人”,以应对人才培养中的熵变和信息化挑战。这包括加强个人内省和网络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信息辨识、筛选及整合的方法,成为能够抵抗熵增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人”。

在乌卡时代,人类面临着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等特征。大学生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群体,在获取数字化知识和信息方面变得更加容易。然而,海量信息带来的信息焦虑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新挑战。由于信息加工能力不足,许多大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会产生困惑、紧张、悲观甚至抑郁等消极情绪,这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焦虑问题的认知与应对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选择和处理能力,使他们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知识人”向能够通过信息加工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人”转变,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物理学家在研究热力学问题时发现,熵变是揭示系统内部状态变化情况的重要规律。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熵”的概念,用以描述系统中事物混乱或无序程度的状态函数。他提出了熵增定律,预测系统未来变化轨迹和状态,阐明热力学系统不可逆性特征,被称作自然界最高定律。热力学系统中,熵增指没有热能补充或外力作用时,熵值增加且难以逆转,系统趋于混乱或无序。反之,有序系统熵值越小。“熵”概念对揭示生物体成长和发展规律同样重要。生物体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有机系统,熵消长与交换影响新陈代谢。人由低熵有序向高熵混乱熵增,但可通过干预降低熵增保持结构相对稳定,被视为熵减过程。

近年来,尽管我国大学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因此,大学需要引导大学生掌握如何减少能量的无效消耗,以抵抗熵增带来的无序或混乱状态。同时,也需要探索如何培养能够抵抗熵增并解决复杂问题“智慧人”的方式与途径。

一周

在乌卡时代,大学“智慧人”的培育动因。

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观》中指出,为了延缓最大熵的状态(死亡),生命体需要不断从环境中汲取负熵以降低自身总熵,从而保证有序状态的维持。在乌卡时代,由于信息量增加,熵不可逆地急剧增大,大学生面临着海量信息带来的挑战。他们需要具备从碎片化信息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并能够辨识、筛选和利用复杂信息中的真伪,以防止认知模糊和价值混乱。

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已处于最高阶段,个性心理特征已趋于成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仍具有不稳定性,如认知方面容易偏执、情绪方面容易极端、意志方面容易执拗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在遇到迷茫、困惑、挑战和适应性问题时产生心理问题。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对8446名当代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当代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18.5%存在抑郁倾向,8.4%有焦虑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易因网络信息更新过快、难以查询核心信息、闲杂信息过多等问题导致注意力分散、焦虑情绪增加。信息病理学将这类问题定义为信息焦虑,即由信息过载(过度获取信息)导致个体因不能访问、理解和使用必要信息而表现出的一种压力状态。在乌卡时代,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和沟通方式。QQ、微信、抖音、微博、论坛等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环节,大学生的心理甚至生理都与网络世界相呼应。然而,由网络社交引发的信息过载问题正使大学生在面对大量失真或错误的信息时出现认知失调,引发低落、沮丧、恐惧等消极情绪,影响行为决策。这类人在遇到困难、挫折和刺激时不仅会瞬间爆发,而且可能因为类似的突发事件出现忧郁、精神失常、猝死等问题。此外,信息过载还可能造成有效信息的匮乏。乌卡时代,有效信息难以获取,大学生需要提升信息加工能力,掌握从无序信息中筛选并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增加负熵来实现机体平衡。

187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拓展了熵增定律,并进一步解释了克劳修斯熵的微观本质。他认为熵是在热力学状态下系统内部分子运动无序程度的一种量度。在玻尔兹曼看来,熵就是一个系统失去信息多少的度量,熵的增加意味着信息的丢失。他揭示了信息的基本作用是消除人们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而人要保持活力就必须开放系统,吸收外在有效信息,以促使人体系统实现新的平衡。 为度量消除信息中所含不确定性的信息量,美国数学家香农在20世纪40年代通过引入“统计热力学熵”的概念建立了信息熵理论。香农的信息熵函数虽然与玻尔兹曼的热力学熵函数形式完全一致,但突破了热力学关于熵研究的界限。香农的信息熵不仅可以用来度量信息量,而且能够表示系统的有序化程度。他认为,个体接收的每条消息中包含的信息的平均量称为信息熵,信息量的大小和它的不确定性有直接关系:若随机事件发生概率越大,有关此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就越小,因此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小,熵值就越大;反之,若随机事件发生概率越小,有关此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越大,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熵值就越小。 人在面对随机发生的事件时能够从中获得的有效信息越多,信息熵就会越多,负熵就会越大,人的内部结构就会更加有序。有效信息指的是按照势科学与信息动力学的逻辑,消息的有序是信息,信息的有序是知识,知识的有序是方法,方法的有序是智慧。智慧使人的精力与信息实现了关联,包含了某些机制和原理,表现为认知、判断、决策等能力,这些能力的习得都需要人通过信息加工来完成。 克里斯托弗·威肯斯等人曾借鉴计算机模拟思想,提出人的信息加工模型,认为人获取的信息经过感觉(物理特性)、知觉(认知特性)整合后,进入对信息的思维和决策过程。因此,大学生在乌卡时代学会获得有效信息的基本方式就是提升信息加工能力,掌握从无序信息中筛选并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信息熵的增加实现机体

图1展示了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知识传授是维持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精神的根本,将大学生塑造成能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知识人”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人”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与精英教育时代大学培养的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想象力的知识分子相比,乌卡时代的“知识人”不仅缺乏深度和系统性知识积累,而且缺乏主动获取事实真相的意识和分析辨别的能力,更易放弃对因果关系的追求,只关注“是什么”而非“为什么”。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带来的海量信息,尤其是大量失真和错误信息,“知识人”由于信息加工能力不足,对事实真相的认知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最终因“感情用事”而陷入由信息焦虑引发的熵增和混乱状态。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大学必须从“知识人”教育向“智慧人”培养转变。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突破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界限,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信息加工方法,正确处理和应对信息急剧增加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与“知识人”相比,“智慧人”具有三大明显特征:一是善于从多种渠道广泛获取信息,主动筛选、整合及有效编码和解码,在正确理解信息呈现事实的基础上对不客观、不公正、不全面的信息进行对抗性解读;“知识人”只能被动获取信息,不能对信息中的有效信息进行长时记忆加工和贮存。二是能够在能量和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将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升华成知识和正能量,促进个人内涵不断提升;“知识人”由于不具备获取、储存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能准确获得信息的价值和意义。三是不仅能够筛选、辨别信息的真伪,还能利用创造性思维对碎片化信息中的知识进行提取和嫁接,通过自我完善和调适不断适应持续变化的外在环境;“知识人”不会利用获得的信息及时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二年级

在乌卡时代,大学“智慧人”。

培育现实困境

从克劳修斯和玻尔兹曼对熵增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孤立系统中,熵总是会自动增加。当熵值达到最大时,封闭、孤立的系统将不再发生变化,最终会走向熵死,也就是热寂。人类以及所有生物体都不例外。 我国的大学一直以来注重对大学生的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因此,“知识人”培养成效显著。但近年来,大学教育逐渐偏离了“求真育人”的本质,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大学在培养大学生辨认失真和错误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及规范网络道德言行等方面,存在着慎辨、慎思、慎行教育不足的短板。这导致不少大学生因信息加工能力不足,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处于高负荷的高熵过劳、危险状态。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智慧人”的教育目标,以培养更多的“”。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的第一步是通过感官从外部世界接收刺激,激活感受器,将收到的信息传递至感觉登记器。然而,信息仅保存1秒左右甚至更短的时间,只有一小部分信息被注意选择,进入短时记忆加工阶段。在乌卡时代,海量信息引发的信息爆炸增加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必须对来自环境的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进行更快速的认知加工,使进入短时记忆的有效信息立即转化为可理解的内容,并进入长时记忆加工阶段。否则,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会很快被忽略和遗忘。然而,信息爆炸延长了大学生信息加工和真伪判断时间,削弱了信息筛选、甄别和整合能力,降低了信息真伪判断的准确率。一些大学生不仅无法从碎片化信息中选择适当的有效信息,甚至对某些失真或错误信息作出过度反应,使其进入长时记忆加工阶段并反复提取,最终导致一系列消极情绪的产生。作为育才、成才的主阵地,大学亟需培养大学生信息慎辨能力,增进对信息的认知和了解,引导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社交媒体带来的各类信息时学会快速地编码和解码,帮助他们学会在面对失真或错误信息时形成对抗性解读,即按照信息接收者主观意愿采取与信息传播者全然相反的意识形态去接受和理解信息含义。有学者调查发现,大学更重视大学生信息知识教育,面向本科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与学术资源信息检索和利用有关的技术与方法。但目前为止,大学仍未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筛选和真伪判断能力而开设专门课程,相关内容大多零散地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发展、数字化学习等选修课程当中。由于慎辨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大学需要建立由计算机、课程思政、心理学等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从互联网理论、思想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多个角度培养大学生信息筛选和真伪判断能力。现行的以“知识人”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形式和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亟须作出调整和改变。

“易变性”是乌卡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主要指新理念、新技术驱使下一些已定的秩序、逻辑、行为等变得不稳定甚至引发新变化。这种不断发生的新的变化要求大学生在接收和获取各类信息时,根据性格特点、兴趣类型、自我需要、职业发展目标等思考和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信息慎辨能力,增进对信息的认知和了解,引导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社交媒体带来的各类信息时,学会利用编码和解码对信息内容进行快速加工,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失真或错误信息作出过度反应,进入长时记忆加工阶段并被反复提取,最终导致一系列消极情绪的产生。大学是育才、成才的主阵地,亟须培养大学生信息慎辨能力,增进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和了解,引导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社交媒体带来的各类信息时,学会利用编码和解码对信息内容进行快速加工,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失真或错误信息时能够形成对抗性解读,即按照信息接收者主观意愿采取与信息传播者全然相反的意识形态去接受和理解信息含义。有学者调查发现,大学更重视大学生信息知识教育,面向本科生开设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与学术资源信息检索和利用有关的技术与方法,但没有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筛选和真伪判断能力而开设专门课程,相关内容大多零散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发展、数字化学习等选修课程当中。由于慎辨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大学需要建立由计算机、课程思政、心理学等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从互联网理论、思想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多个角度培养大学生信息筛选和真伪判断能力。现行的以“知识人”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形式和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亟须作出调整和改变。

人的成长和发展与能量获得密切相关。为了维持身体机能的稳定,人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能量。然而,熵增定律表明,如果从外部环境吸收过多负能量或因错误信息加工过程而耗散过多能量,系统内部平衡可能会被打破,导致熵值增加,使人朝着无序和混乱方向发展。 为了抵抗由信息焦虑引发的熵增,大学生需要在获得外部物质能量的同时不断获取正能量或精神能量,使内涵丰富,部分熵增得以抵消,甚至可能向外释放能量。 面对乌卡时代价值观开放和多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大学生应掌握信息加工方法,从碎片化信息中筛选正能量信息,在维持系统内部平衡的同时向外释放能量。 在当前教育中,大学更偏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专业课中的思政教学内容减少大学生由意念产生的负能量,帮助他们了解人生价值、锤炼道德品质、提升精神内涵。然而,从成效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之处,特别是在克制虚拟世界中的不合理欲望、减少甚至消除在网络上发布对他人的诽谤、诬陷、恶意攻击评论等信息伤害行为的慎行教育方面仍有不足。 例如,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虽涉及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品德教育,但很少甚至没有网络安全、网络礼仪、网络言行、网络诚信、网络法治等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特点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仅零散出现在一些专业课或通识教育课之中。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上,教师虽能综合利用讲授法、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社会实践等方式展示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但灌输式理论说教、专题和研讨式教学形式化、问题式教学针对性不强导致的重理论教育、轻实践应用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无法从根源上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慎行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引导大学生掌握从碎片化信息中汲取精神内涵的方式和方法,因此不能有效规范大学生言行。

第三章。

在乌卡时代,大学“智慧人”的培育路径。

人是在熵增和熵减的矛盾、对立甚至对抗的熵变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熵增意味着无序和混乱的发展倾向,而熵减则表现为有序化和降低混乱程度。熵增具有自发性和必然性。面对乌卡时代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自发的熵减来抵抗非自发熵增引发的混乱。这需要具备信息加工能力,并掌握从碎片化信息中分辨、筛选和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大学需要转变“知识人”教育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加工能力,使大学生成为能够应对复杂问题的“智慧人”。

“智慧人”与“知识人”相比,最显著的差别体现在对待信息的认知与态度上。在乌卡时代,大学需要加强信息素养教育,让大学生认知和了解信息,学会利用信息加工技术对碎片化信息进行分辨和筛选,培养判断各类信息意义和价值的鉴赏力,以抵抗失真或错误信息引发的熵增。针对当前问题,大学可以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在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方面,不能只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学科中开展教学,而应将信息能力,尤其是互联网信息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环节。例如,东京大学利用在线学习和教学管理平台“E-learningForum”,将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渗透到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在线阅读课程材料、在线交流研讨等教学环节中,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信息获取、选择及处理能力。此外,大学还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广泛利用学术讲座、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等方式开展隐性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在封闭、孤立系统中的熵总是有增无减,直到达到无序或混乱的最大化,只有在理想状况下熵才有可能保持不变。这里的理想状况无非是开放、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且系统有序。而“智慧人”与“知识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个人是否善于内省,是否具有抵抗熵增的内在力量。为培养乌卡时代的“智慧人”,防止大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控制下变成单向度的工具人,大学应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下充分利用好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引导大学生对复杂的学习、生活问题进行反思,帮助大学生根据需要进行自我调适。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大学要强化全体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意识,改变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教学的割裂状态,为大学生内省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当前以专业为基础划分教师和学生的大学中,大部分教师固定传授某一项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由专门的思政教师队伍负责,这种方式对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还相对有限。因此,大学要搭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联动育人机制、优化服务保障机制、创新思政融合机制、建立科学考核评估机制等举措,调动所有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持续丰富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和分析自己。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在相对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中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安排穿插讲解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观点和基本内容的教学环节,或者选择符合大学生专业特点、关注度较高、大学生感兴趣的优秀人物及典型事迹,在培养大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使大学生利用积极的心理和情绪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和反思。

“智慧人”与“知识人”在精神能量方面有所不同。后者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约束外部行为和守德行德的自主能力上。在信息获取方面,乌卡时代的“智慧人”相较于“知识人”拥有更广泛的渠道和更大的自主权,能够积极主动地对各类信息进行筛选和分辨,并不断从碎片化信息中汲取正能量或精神能量,从而在抵抗熵增和维持自身体系结构稳定的同时向外释放能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应通过慎行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从各类信息中汲取精神内涵的方式和方法,并帮助他们减少由意念产生的负能量。针对当前大学存在的慎行教育不足问题,大学应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功能。按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以立德、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培养大学生获得正能量或精神能量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理论认知(知)、网络道德情感认同(情)、网络道德意志坚定(意)及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行)的统一。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教师应重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不断丰富与网络安全、网络礼仪及网络法治等相关的思政内容供给。例如,在网络安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在课程中介绍和阐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师应结合典型的网络安全案例,将网络安全理论知识细化为学生可理解、可实施的学习内容,以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理论认知和维护网络安全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网络礼仪思政课教学中应结合大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在教学中加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和网络行为基本规范等教育元素。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中文明交流和遵守礼仪规范的意识,锤炼网络道德意志,陶冶网络道德情操。 最后,教师在网络法治教育中应在传统法治教育基础上加强大学生对利用互联网传播色情和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赌博

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