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有好报,好报报好人

好人有好报,好报报好人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在《扬州日报》的采编系统检索引擎中,只需输入关键字“扬州好人”,即可立即检索到2633篇文章和图片。事实上,最早出现“扬州好人”这个词是在2009年2月11日,当时《扬州日报》联合扬州市文明办发出了《寻找“扬州好人”》的活动启事。自此,“扬州”与“好人”紧密相连,“扬州好人”的城市品牌也随之诞生。

如今,在扬州的城乡之间,随处可见“扬州好人榜”“扬州好人广场”“扬州好人馆”“扬州好人岗”,“扬州好人”已成为城市文明美丽的风景线。

□胡琳珍女士。

胡俭和胡迪来拜访我,让我感到非常亲切。我们是一家三代报人,以这种方式相聚,真是太有趣了!

1982年10月,我在扬师院中文系毕业后仅8个月,便来到报社与十几位同仁一起筹备扬州报复刊。从此,我毫不吝啬地将我的心血倾注在新闻事业上。从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我在编辑部主任岗位上供职时间最长。我习惯在报纸上隐名埋姓,甘愿为他人作嫁衣。几十年来,我只署上古月或吴铭(如今的孤帆)笔名。

如今,面对胡俭和胡迪,我终于勇敢地站上前台,虽然有些不自在,但充满活力的“后浪”将我这个“前浪”和真名实姓一起冲上沙滩。在交谈中,我屡屡感受到“后浪”创新攀高的快意,这难道不值得快乐吗!

我们谈论了许多关于复刊40年来日报的好人报道的话题。在报业集团的资料室里,我轻轻地翻阅着泛黄的四开小报,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阔别已久的老记者、老作者、老读者隔空相望。

在过去的40年里,无论是哪个版面,好人报道总是不断出现,并且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好人报道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

在过去的40年里,优秀的记者一直在致力于发现和赞扬好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记者在记录时代进程的同时,不断挖掘好人故事的素材。

编辑:在红马甲广场,我第一次见到了红马甲义工队队长王培华。我早听说过这个积极参与文明创建的生力军,但一直没有机会见到。培华对日报多年来不离不弃的跟踪报道非常感激,她不止一次对胡俭说,“我们能获得众多荣誉,离不开你们的宣传报道”。

编辑:好人精神支撑着“好地方”精神的脊梁。好记者们迈着双腿,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满怀热情地敲击键盘,让日报闪烁着持久不衰的光芒。好人、好报、好记者一直在路上。

编辑:当我于2003年退休时,胡老师加入了报社工作。虽然我们见面并不多,但她在《扬州新闻阅评》上发表的评论文章经常让我印象深刻。这些文章通常以“孤帆”的署名出现,她常常对记者们的新闻报道进行点评。后来,我才知道她是一位参与了《扬州日报》复刊的老前辈。

“复刊40年的扬州日报,是我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胡老师的话并非虚言,她曾在编辑岗位上工作了20年,退休后仍然长期从事新闻阅评与审读工作。

见贤思齐,需要身边的“好人”来激发正能量;从善如流,需要榜样的“好故事”来引领实际行动。在回顾自己20年的新闻从业经历时,我努力讲述了三个故事:“百姓故事”借助央视打造“扬州好人”城市名片;“中国故事”报道获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记者故事”在全国新闻战线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获得“最佳选手奖”。

当年,在接受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和《人民日报》采访时,我阐释了自己“好故事”的追求:用好故事书写好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故事大王”。

在2016年中国记者节当晚,央视播放了我的演讲:“为老百姓当记者,为困难者做义工,这条路,不管有多苦、有多累、有多难,我走定了!”

胡琳珍的目光停留在1983年7月8日《扬州市报》头版上的一篇报道上。这篇报道讲述了扬州市运输公司驾驶员唐德勤的英勇事迹,并配有《像唐德勤那样忠于人民》一文。据报道,唐德勤在6月3日驾驶卡车经过河北沧州时,由于前方重型拖拉机急打方向占道,导致两车相撞。卡车上装载的四吨半化工原料突然起火,唐德勤情急之下跳车。但他发现两旁都是民房,于是爬进着火的驾驶室,将车开往80米外的空旷地。由于烧伤严重,两天后唐德勤牺牲了。

编辑:“我1982年来报社工作,对这篇平民英雄报道至今印象深刻。”胡琳珍说,“这篇稿件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教育活动主题宣传的典型报道。”

编辑:”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教育活动,一直延续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从“白衣圣人”吴登云到“一辈子长征”老红军刘应启,从跳水救人牺牲的贵州毕节青年严子相到上海火海救人的高邮青年王海滨,从扛煤气罐爱心助学的农民工颜展红到剐坏宝马车后视镜留下“诚信字条”的中学生徐砺寒......无数好人故事登上《扬州日报》,闪耀着时代光芒。

编辑:为了搭建“扬州好人”与市民互动交流的平台,2018年12月,市文明办联合市公安局在主城区人流密集区设置了20个“扬州好人·文明交通岗”,并利用假日时间开展常态化文明交通劝导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好人岗”成为了志愿者们的“培训基地”、中小学生的“文明夏令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优秀载体。

截至目前,扬州共有305人(组)荣膺“好地方”,其中包括“扬州好人”205人(组)、“江苏好人”20人(组)和“中国好人”68人(组)。此外,还有32人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其中包括周维忠(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朱寿昌(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丁爱兰(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仲跻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朱国萍(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蒋应红(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马仁奇(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

好人文化,滋养新时代的文明风尚,不断展现“好地方”扬州的独特魅力!

好人品牌:引领城市文明迈向新高度

在蜀冈的脚下,有一条“红马甲路”,记者沿着它来到了“红马甲广场”。今年已经80岁的王培华是“红马甲义工队”的创始人。她向记者展示了三本厚厚的文件夹,里面装满了《扬州日报》18年来关于“没有《扬州日报》的关怀与报道,就没有‘红马甲’今天的品牌和荣耀。”的新闻剪报专辑,共计370篇报道。

编辑:2006年,王培华在《扬州日报》上看到关于市中心文昌阁一带环境脏乱差的报道,于是她和老姐妹们一起去维护市容环境。她们带着红马甲、抹布、铲子和垃圾袋,成为了“爱城如家的四件宝”。《扬州日报》组织了多项报道,包括《“好市民”自愿“美容”文昌阁》、《翻阅红马甲日志》和《“红马甲”的“四件宝”》,使“红马甲义工队”一举成名。短短几年内,队伍从11人发展到3000多人,并获得中组部表彰。“红马甲”已成为扬州志愿者的流行装。

编辑:从“红马甲”到“扬州好人义工总队”,从“扬州好人基金”到“扬州好人博爱1+1”送温暖行动,从“好人文化节”到“好人书屋”......央视《道德观察》栏目七下扬州“访好人”。在“好人品牌”研讨会上,央视编导真情点赞“好人有好报,好报报好人”的《扬州日报》现象。

编辑:一座城市的美好,离不开众多“扬州好人”的推动。如今,越来越多的“扬州好人”成为了“好地方”的形象代言人,不断刷新着城市的文明高度。

编辑:记者胡俭报道:

编辑:初中男生路遇醉汉骚扰母女,挺身而出;5名少年上演“教科书”式救火;9岁女孩为救爸爸抽取自己外周血干细胞;除夕夜,红帽少年为消防车指路......作为教育条口的记者,我对近几年扬州涌现出的新时代好少年并不陌生。他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知恩图报,《扬州日报》也将他们闪闪发光的事迹报道了出来。

编辑:“好人好报好记者一直在路上!”在红马甲广场活动室,胡琳珍老师拿起自己的散文随笔集《在路上》,在扉页上写下这句话,赠送给我和胡俭。

看着胡琳珍老师的赠言,我心中默默地给自己鼓劲。我一定学习老报人的工作态度和初心,成为一名“永远在路上”的记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