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
浙江日报。
浙江日报
编辑:名校发展正劲。
编辑:到2024年9月,学校将建成总面积达25000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园区,以满足试点专业学习、实训、生活等场所的办学需求。随着“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的落地实践,校园版图将再次扩大,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编辑:这是学校“双高”建设的新布局,也是其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生动实践。浙江省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负责人王法松认为,“双高”建设实际上是一个学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命题。他认为,通过推动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可以增加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编辑:2023年“双高”建设即将圆满结束,为了在“双高”时代继续改革创新、实现目标、凝练成果、展示特色,位于莫干山脚下的这所中职名校正在全力奔向职业教育的“春天”......
01制定目标
产教融合,共育人才。
汇聚新势
目前,德清职业中专产教融合园区的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项目占地面积为13亩,将融合智能制造、民宿、地理信息和交通运输4大产业学院,进一步拓展学校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能力,为地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词。德清职业中专致力于“集群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共有75家合作企业。其中,“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和“现代学徒制”等创新实践成为国家级试点,并建成AHK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国家级试点、浙江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此外,学校还先后建成省级职教集团1个,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3个,省级产学研联合体1个,省级校外实训基地2个,产业学院3个。
多年来,德清职业中专一直致力于拓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一体多元的“1+”系列合作育人模式。我们共同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全方位构建政校行企密切合作、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如今,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强化职教自信,保持热情,再结合实实在在的举措,深化综合改革,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高水平中职院校,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职业教育的一份贡献。”
02
名校建设,
探索新路。
近日,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学生技术技能类)“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竞赛圆满结束。德清职业中专参赛队伍在该项目中表现出色,成功晋级国赛。
角逐省赛和国赛,成就梦想的人生。学校2019级机电技术应用的学生姚加轩,在2022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零部件测绘与CAD成图技术赛项的一等奖,并已成功入读湖州师范学院3+4本科。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办学实力的显著提升。在“十三五”期间,浙江省中职“三名”工程建设使学校成为省首批30所中职名校之一。此外,学校还获得了国家和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国家级中德合作项目试点学校、国家首批思政教育典型案例和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等“国字号”荣誉。
在2021年,学校迎来了“双高”建设的新篇章,成为了首批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和劳动实践基地。学校积极承接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并荣获省级教学改革案例。在过去的6年里,该校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了7枚金牌、5枚银牌和4枚铜牌,教师在全国中职学校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此外,学校还成为了国家级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
03
育英才
描绘新篇章
在2021年,一门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匠师和德育导师合作开发的课程“冷菜冷品制作技艺”荣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也入选了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在“优质的创新教学团队将是试点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的领导下,学校致力于推进“铸剑文化”的各项工作,构建了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并完成了国家级生涯规划课程。同时,学校还重点打造了“1+2+N”教学创新团队,深化了机电技术应用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两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的建设。近几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9%,合作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比例达到了98%,共有481名毕业生升入本科高校。
在“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迎面而来。重大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产业发展急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位于德清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为未来三年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在未来三年内,学校将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同招生、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等机制建设。依托德清“产业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链主型企业”“高精特新企业”等产业平台,聚集头部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通过新建3个产业学院、10个企业学院等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融合发展。
在新的征程中,我们绘制蓝图,奋楫扬帆,续写新篇章。学校负责人王法松表示:“当前,学校正紧紧围绕地方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带动专业群建设,积极建设服务地方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画好产教融合‘同心圆’,为湖州共同富裕建设贡献更多中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