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地籁、人籁与天籁。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声音有起有和,起的时候呜呜地唱,紧跟着,随者也呼呼地和。人与人之间也经常是这样,名人一提倡,一大群粉丝就跟上来了,也是“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我们怎么去感觉自然里面的这个景象呢?一群鸡在一起,公鸡一叫,一大群母鸡马上就跟着“咯咯咯”地叫;老母鸡一叫,一大群小鸡也跟着“咯咯咯”地叫。整个自然的形态起承转合而来,“生、住、异、灭”也在其中,所以有前者有后者。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泠风”,这是轻柔温柔的小风。风是空气的运动,它作用于相应的物体,相应的物体就会发声。它不可能仅触动某一个具体物体,它有它运行的路线。刚才经过的是竹林,后面经过的是松林,竹林里的声音和松林里的声音不一样,所以才有“泠风则小和”。“泠风”过的路线有前有后,前面是唱,后面是和。“飘风则大和”,“飘风”比“泠风”大,感受也不一样。我们现在没有福报听松涛的声音了,当年我在峨眉山洗象池,周围全是松林,大风来的时候,真的就像站在海边一样,海涛般“哗哗哗”的声音不断,所以也能感受到“飘风则大和”的味道。
“厉风济则众窍为虚”,“济”,意味着停止。有时候,风突然而来,戛然而止。当我们玩乐器时,一操作,乐器就有声响;不操作时,声音消失。当我们在摆弄乐器时,它非常充实,各种声音都有,仿佛无数美妙的乐曲从乐器中释放出来。停止时,乐器只是乐器,空荡荡的。木鱼敲击时响,不敲时不响。不敲时,它虚无;敲时,它真实。因此,“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反过来说,我们的内心是否也是如此呢?我们的内心也是“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我们的内心声音是否也是“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呢?我们的内心也有从动到静的时刻,但我们能感受到“众窍为虚”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时刻受到污染,时刻处于烦恼和烦躁之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个“虚”吗?庄子在《人间世》中谈到“心斋”时说:“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也者,心斋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体会到虚呢?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即使众窍为虚,厉风止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风虽止而树未必静。风虽然止了,但受到惯性作用,那些树木仍在摇曳不止。今天挨骂了,领导熄火、不骂了,但心里郁闷仍在“之调调、之刁刁”。今天表扬了,心欢喜,表扬会完后,心里仍“之调调、之刁刁”。我们的心受到作用后,作用力的影像未必能放下。
当然,子綦讲了这么一通,我说了,这是定中的境界。如果我们的酒色财气、名闻利养之心不能放下,是感受不到这个的。上面仅仅是指我们的耳朵。眼睛又能看见什么?鼻子又能嗅到什么?触觉又能触到什么呢?这些都要深入去感觉。所以子游这个人不得了,能让老师讲出这么一番大道的景象。南郭子綦有这样的好徒弟,不容易啊,子游可以说是道门的颜回了。
——《禅说庄子》
冯学成先生的简介如下:冯学成居士于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在此期间,他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并通过其推荐前往参拜本光法师。后来,他更历访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 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在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他因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冯学成居士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和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并于多地讲学。 近几年,冯学成居士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和粤海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他曾出版过二十余部禅宗等方面的著作。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粤海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二十余部。